马来西亚槟城二桥勘察新技术应用
2020-11-25李孝杰胡建平
李孝杰,胡建平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32)
1 工程概况
马来西亚槟城二桥是连接马来西亚槟城(岛)Bayan Lepas南端和马来西亚西侧大陆Hujung Bukit的第2座跨海大桥,是马来西亚“第九大马计划”之首要工程,也是东南亚地区最长的跨海大桥。主桥采用三跨双塔H形斜拉桥结构,桥面宽28.8 m,双向四车道加双向摩托车道,设计时速80 km/h,桥梁结构设计寿命为120 a,总投资额约14.5亿美元。
工程具有勘察线路长、工作量大、任务重、水深条件不利、工程地质复杂、原位测试类型多等特点,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从2007年7月—2010年6月,先后进行了难度高、地形复杂的跨海段约17 km海域勘察,工程中大量采用自主研发的海上船载式勘探平台、海上钻探取样新工艺、海上原位测试及中外岩土数据转换技术,充分展示了“中国勘察”高质量、低成本的技术优势。
2 场地工程条件
2.1 勘察线路长、勘探项目众多
槟城二桥总长度约24 km,其中海域桥段总长约 17 km(图 1),勘察分 3个阶段进行。2007年第1阶段,完成地质勘探孔205个,主桥区域孔深约120.0 m,其余桥段孔深一般为70.0~90.0 m,累计钻进入土16 497.7 m;2009年第2阶段,完成钻探孔和静力触探试验孔18个,入土1 684.9 m,并在钻孔内进行旁压试验;2010年第3阶段,完成主桥灌注桩桩底界面取芯检验孔32个;还需完成波速测试孔10个、十字板剪切试验孔14个等。要求采用马来西亚JKR标准,并参照英标[1]采用全芯取样,勘察质量要求极为严格。
图1 马来西亚槟城二桥位置图Fig.1 Map of Penang Bridge II in Malaysia
2.2 水深条件不利
靠近北海Batu Kawan区段为潮间带区域,落潮时滩涂裸露,涨潮时淹没,潮位差不足1.5 m,勘察作业受制于涨退潮时间以及船的吃水深度。若采用常规的搭建作业平台法,则存在反复搭、拆、迁的过程,耗时、耗力、效率低,并影响潮间带区域生态环境。需要一种新方法解决这个勘察区域路不能建、车不能到、船不能进的盲区。
2.3 地质条件复杂
勘察区域浅部为多层不同厚度和不同硬度欠固结的全新世冲积层。不同的土层呈现不同的颜色、密度,显示经历不同的沉积条件和历史。这些沉积层的厚度介于16~42 m。
根据土层不同的强度和颜色,分为上层土和下层土。上层土非常软,为浅~深灰色粉质黏土,局部含有腐烂的有机质和浅灰色松散的细到粗的砂透镜体。从泥面到-20 m,土的可塑性指标平均值约50%,含水量平均值约100%,平均密度约为1.4 g/cm3。下层土为冲积层,主要为粉质黏土,夹有松~中密的黏质砂土透镜体。在-20 m以下土壤的可塑性指标平均值约40%,含水量平均值约为50%,平均密度约为1.6 g/cm3。
由于勘察区域覆盖层以黏性土和砂土为主,且砂土的颗粒较粗,呈中粗砂状,混少量砾石颗粒,局部含砂质结核,给勘探中采用的泥浆护壁工艺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果泥浆配比调配不好,孔壁在一定时间内易坍塌,导致土体扰动或原位测试数据不准确,同时增大了卡钻或埋钻的风险。
基岩风化层在不同区段性质不同,桥段大部分区域岩性为岩浆岩—花岗岩,而在靠近北海的Batu Kawan区段为沉积岩—页岩或变质岩—千枚岩,岩面起伏大。
2.4 原位测试类型多
根据设计意图及工程的重要性,本工程分别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抗剪强度试验、波速试验、旁压试验和静力触探试验等多种海上原位测试项目。尤其是波速试验、旁压试验和带孔压测试的静力触探试验,其中波速试验深度达到入土120 m,旁压试验深度达到入土70 m,静力触探试验深度更是达到了入土80 m,这在以密实中粗砂土地层为主的海域勘探中实为罕见。
3 技术创新
由于勘察区域地况、地貌、风浪、潮流及潮间带涨落潮等影响,勘探时间受到限制,泥浆流失易造成海上环境污染,取样质量要求高,若采用类似海上石油开采或国外专用勘探设备,所需投入非常庞大,勘察费用昂贵,不利于海外市场的拓展。为此,采用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勘察新技术:1)突破了船载平台5级海况的限制,使海上勘探作业时间延长30%以上;2)采用了海上取样新技术,获取Ⅰ~Ⅱ级土样,并将取样率提升至95%以上;3)提出了中外岩土分类标准数据转换方法,提供了1套符合中外规范的土工试验报告。
3.1 海上船载式勘探平台
3.1.1 平台模块化拼装设计
勘探平台采用模块化拼装设计,模块通用性广,便于集装箱装载和长距离运输。当地优选1艘自航式小平底船舶,船舷与艏艉线之间甲板上铺设模块组件,将模块中型钢、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形成平台框架,部分悬臂于舷体一侧,铺设地板后形成勘探工作区。现场无需大型吊装设备,采用积木搭接法,拼装简便,整个安装1~2 d内即可完成,从而在现场快速形成1个海上船载式勘探平台[2]。
3.1.2 不间断钻进法
为了缩短海上勘探时间,提升作业效率,采用独创的三钻机混合钻进法[2]。船载平台上1台主钻机负责钻进,平台另侧2台辅助钻机交叉承担上下提引钻杆,这样可大幅缩短清孔与取样时间,减少了孔内浆液沉积,提升了取土质量。当出现卡钻故障时,集三钻机提引叠加的优势,快速排除故障,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海上勘探作业的事故风险。
3.1.3 泥浆回收循环利用
泥浆循环装置由旁通接头、管道、双层过滤网、回收池、泥浆泵等组成[2]。泥浆泵从过滤池中吸入泥浆压入管道,管道中泥浆通过钻杆、钻头被不断地压入孔底,并和孔底被钻头磨碎的土颗粒融合,形成悬浮液,在泥浆泵不断压入泥浆下,将孔底的土颗粒持续地通过钻杆外侧沿孔壁和套管内上溢,浆液带至船体平台并流回泥浆池经双层过滤后得以循环使用,既节约了资源,又保护了水域自然、生态环境。
创新设计的船载式勘察平台[3],具有以下优点:1)不受地域限制。目前已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2)应用范围广。船载式平台可用于潮间带~近海水域勘探。3)勘探成本低于同类产品50%。
3.2 海上钻探取样新工艺
海上勘探取样易受风、浪、涌及钻杆与套管之间碰撞等因素影响,取样成功率低,难以获取Ⅰ或Ⅱ级土样,需采用新技术提升取样率和取土质量。
3.2.1 双管单动取土器
为了满足本工程英标[1]全芯原状取样要求,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双管单动取芯取土器[4-5]。这种新颖取土器可用于黏性土、粉土和粉细砂,取芯取样1个钻进回次同时完成,并具有防止土芯、土样脱落的功能,能准确控制钻进进尺,岩芯采取率达到规范规定的要求,而且取土质量优于常规取土器,钻进效率高于目前常用的取样钻探工艺。其工作原理属于重管单动回转压入取土器,具有国内外回转压入取土器的一些基本结构外,其内管由容纳土芯的岩芯管和弹簧活门装置组成,弹簧活门装置由活门座、弹簧翻板和活络管靴组成。
3.2.2 封闭式软土取样器
针对超软土取样结构易扰动、取样率低,发明了一种超软土原状取样技术[6]。取样器由驱动缸、缸套、活塞等组成,采用独特的杆内压力传递设计,驱使翻盖自动封闭(图2),使超软土取样成功率提升至95%以上。
图2 封闭式软土取样器Fig.2 Closed sampler for soft soil
该取样技术可用于海床下不同深度超软土取样,为颗粒分析、泥沙沉降、淤泥流变特性试验提供样本。
3.3 海上原位测试技术
随着海上基础设计越来越重视原位测试SPT所提供的贯入击数(N),有关SPT落距的规定,中国GB 50021—200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为(76±2)cm;英国BS1377-9:2007中为(76±3)cm。陆域作业时,现有的勘探设备及方法能够准确控制落距,但海域作业时,勘探设备固定在船载平台上,在波浪起伏的海况下,无法控制穿心锤的落距,使得标准贯入击数(N)失真。
为此研制了一种用于海上SPT落锤控制装置[7],由钻杆、钢丝绳及穿心锤等组成。驱动装置安装在船体上,内含波浪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波浪检测模块内设倾角传感器和陀螺仪传感器,倾角传感器测得船体倾斜角度,陀螺仪传感器测得船体角速度,实时传输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波浪检测模块测得的数据,计算出船体下一时间段t内的波浪升沉变化量,并计算出波浪补偿量,使穿心锤获得标准落距。另外,设计中还含有用于测量钢丝绳的张力传感器,测量钻杆位置的测距传感器,以及液压泵、伺服阀、液压马达和卷扬机组成的驱动装置,见图3。
图3 海上SPT落锤控制原理图Fig.3 Control chart of SPT drop at sea
波浪检测和控制集成模块,可实时预测船体下一时间段升降变化量,实时驱动钢丝绳距离补偿,确保穿心锤标准落距与自由落体,从而准确获得海上SPT贯入击数(N);采用自适应智能控制算法,实现液压传动无级变速,使陆域SPT依托本发明而延伸至海域,满足了本工程的需求。
3.4 软土测试与数据转换技术
为准确预测建成后大桥基础沉降趋势,需要准确获取土的次固结系数。为满足本工程规范标准,需完成中外标准之间土体分类数据转换。
3.4.1 室内次固结测试方法
大桥部分基础位于软土层上。软土具有压缩性高、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及承载力低等特性,易造成基础变形[8]。目前普遍认为,最能反映工后沉降的是次固结系数,但在GB/T 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和行业规范中均未列入测试标准,造成无章可循,若参照固结试验标准,则存在试验周期、加载方式等差异,造成同一种土不同的试验室提交的次固结系数会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桥基沉降特性及趋势[9]。
为满足本工程需求,采用一种创新测试法:硬件采用传感器、数据传输线、采集器等构成多联全自动采集系统[10-11]。软件采用加荷算法控制,确保采集的试样高度变化与设定的时间同步,实时生成孔隙比与时间对数关系曲线;采用增点测读法,测得次固结曲线,反演推导出次固结系数。该方法在洋山深水港等多个海相工程中应用与验证[12],本工程采用海上原状取样,室内采用分级加载、延时校正的快速测试法,得出整个大桥次固结系数与压力变化关系。大桥建成后的工后沉降观测结果与之基本一致。
3.4.2 中外岩土数据转换技术
针对中外岩土分类差异性,提出基于颗粒划分法、分类界限法的二叉树遍历与区域匹配算法,自动完成中外标准之间土体分类数据转换,从而打破了中外岩土分类差异所构成的障碍[13]。
转换原理:首先基于中外主流规范建模,编制软件实现智能转换。1)采用人机交互设计,集信息配置、导入接口、计算、转换、导出接口5大模块;2)采用颗粒划分法(图4)、分类界限法、二叉树遍历贪心算法,利用二叉树结构存放着的结点信息,通过指针赋值,实现结点之间遍历,软件智能完成中外标准之间土体分类数据转换[14]。
图4 中美欧/英土的工程分类标准Fig.4 Engineering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of soilsin China,America,Europe and Britain
4 结语
集多项关键技术的“中国勘察”解决了海上勘探取样率低、原位测试数据不准等一系列难题,并将恶劣海况影响勘察的因素大为降低。在槟城二桥工程勘察实践中,勘察手段多样性、针对性强,这些都为大桥质量优与技术先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为类似的海外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