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2020-11-25吴春媛许艺娟陈秀慧
吴春媛 许艺娟 陈秀慧
(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感染科,福建 漳州 363000)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被称为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1]。相关研究表明,该病主要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引发。HIV可对人体正常免疫系统造成严重破坏,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进行性丧失,进而造成各类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2]。AIDS潜伏期相对较长,据不完全统计,该病潜伏期在6~10年,多数患者在青壮年发病。AIDS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复杂,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淋巴结结肿大、胸部疼痛、反应能力下降、便血、呕吐以及疱疹等[3]。现阶段,医疗领域对于该疾病尚无治愈方法,主要通过高效抗反转病毒对患者进行干预,以实现合理延长其生命的目的。多数AIDS患者担心社会对其自身的歧视与排斥,往往伴有焦虑、抑郁以及烦躁等负性心理,从而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有效开展,进而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4]。针对这一问题,在AIDS患者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引入共情护理理念,以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艾滋病患者均于漳州市医院朝阳分院接收治疗,时间为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根据患者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25,常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和研究组(n=25,采用共情护理干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6例;年龄22~54岁,平均(35.25±2.54)岁。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4~51岁,平均(35.51±2.8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研究对象及家属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落实药物使用指导以及医疗知识宣讲等。研究组采用共情护理干预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①组建共情护理医疗小组:由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根据患者基线资料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以确保共情护理工作的合理开展与落实。②开展护理人员共情知识培训:为了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共情护理能力,护理小组应积极做好护理人员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训工作,从而有效实现护理综合质量的优化,③做好与患者之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与患者间的交流与沟通,在交流时护理人员应表现出高度的耐心与热情,有效聆听患者的意愿,并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以缓解患者负性心理状态,从而帮助患者实现情绪的有效宣泄,促进其治疗信心的建立。④确保患者诉求得到合理满足:在护理过程中,医疗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相关信息的搜集,同时针对患者提出的合理诉求,医护人员应积极满足,以便实现患者心态的优化。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依从性、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指标。护理依从性根据患者对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进行评估。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临床治疗指标包括HIV病毒载量与CD4+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SAS评分、SDS评分、HIV病毒载量与CD4+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护理依从性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护理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HIV病毒载量较护理前均降低,CD4+T淋巴细胞数量较护理前均升高,且研究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较[n(%)]
表2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表3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比较()
3 讨论
作为感染科重点监测的疾病之一,AIDS对人体免疫系统有巨大的影响。从病理机制角度分析,该病主要由HIV引起,病毒在进入人体后可对CD4+淋巴细胞进行攻击,并造成该细胞被大量破坏,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丧失,增加各类疾病的患病风险[5]。由于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且多数患者在潜伏期期间无任何临床表现,从而不利于AIDS防控工作的合理开展,对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6]。
目前,临床上对于AIDS尚无特效的治愈药物,主要采用抗病毒治疗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以实现患者生活质量的合理改善[7]。AIDS的传播方式较为复杂,主要通过血液接触与性交的方式进行传播[8]。由于社会公众的医疗知识掌握水平相对较低,因此AIDS患者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容易受到歧视与疏远,从而不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9]。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多数AIDS患者伴有自卑、抑郁、焦虑及绝望等负性心理情绪。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患者存在此类不良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进一步阻碍其治疗效果,对于患者生命的合理延续极为不利[10]。经过长期探索发现,在护理工作中引入共情护理模式可使AIDS患者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进而自觉实现护理依从性的优化,有助于护理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护理依从性、SAS评分、SDS评分、HIV病毒载量和CD4+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与常规护理方法相比,共情护理模式可促进患者护理依从性的提高,心理状态、HIV病毒载量及CD4+水平的明显改善。
综上所述,在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运用共情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护理依从性及护理效果。在对AIDS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实现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医护人员应积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推动共情护理模式的合理开展与应用,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与尊重,从而实现患者治疗和护理质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