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25张晓宇
张晓宇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心血管内科属于临床中非常重要的科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速度非常快,病情比较复杂,患者主要为老年人群。心血管内科疾病主要包含冠心病、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不齐、期前收缩、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的狭窄等,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降低其生活质量,患者病死率较高[1]。心血管疾病病程往往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导致疾病的治疗难度较大,在住院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并发症以及感染等影响疾病恢复的情况,故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不但需开展及时、有效的治疗,还需要配合全面的护理措施,进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不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减轻患者的身体疼痛程度,还能够促使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显著提升临床护理工作质量[2]。本研究旨在探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普兰店区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0例患者,通过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29例、21例;年龄最小42岁,最大78岁,平均(58.51±5.62)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2年,平均(9.10±2.30)年。研究组中男性、女性患者分别为30例、20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0岁,平均(56.62±6.21)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0年,平均(10.01±2.6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年龄>40岁;③患者与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精神疾病者;②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③护理配合度较低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建立个人档案,同时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检查,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为其开展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即护理人员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必要时为患者提供氧气[3]。研究组给予优质护理模式。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通常较大,由于长时间遭受疾病的折磨与影响,可导致患者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若无法及时、有效疏导,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负担,对于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通过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了护理配合度;同时,护理人员需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沟通期间注意语气以及说话方式,适时鼓励与安慰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关爱,并向患者介绍不良情绪对于疾病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详细讲解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治疗措施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现身说法、听音乐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指导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保持身心放松,树立对疾病的治愈信心,从而促使患者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易引发各类突发状况,严重者会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影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监测心患者的心功能指标,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予以全程监视,若出现异常需要马上与医师沟通,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抢救措施;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最佳的治疗措施为药物治疗,为了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前需掌握其基本病情,并为患者提供药敏试验,保证不会产生过敏反应之后才可以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同时,护理人员需为患者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服用方法、使用剂量及用药期间相关注意事项等,提前告知患者药物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反应,并介绍不良反应的应对方法,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4]。
1.4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获得显著改善为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对比有一定改善为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变,或是加重、死亡为无效[5]。②护理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估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越严重[6-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SAS、SD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20例,临床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为12例、23例和70.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2.11±0.22)、(1.43±0.37)分,对照组患者SAS、SDS评分分别为(4.11±0.38)、(3.72±0.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00、3.671,P<0.05)。
3 讨论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更加重视身心健康。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类疾病所带来的威胁以及考验接踵而至,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在临床较为多见,在各医院中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数量非常多,尤其是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心血管疾病一般属于终身性疾病,患者的病情有轻有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胁较大,对于临床医师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对于心血管疾病尚无根治措施,仅可通过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进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因此对医护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较高。优质护理模式在临床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受到了多数患者的认可,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病程时间长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等现象开展优质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卫生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以患者为中心,创建良好的住院环境,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减少病情复发以及蔓延风险[8-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心血管内科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理想,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疾病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