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25林艳青
林艳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骨科疾病多因交通事故、遗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所致,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骨科手术包括修复与重建手术两种,均需先将骨折断端进行复位,待复位满意后采用特殊材料对其予以固定,康复时间往往较长,且具有一定的创伤性。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外科手消毒以及手术室环境等因素均会造成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进而引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加重病情,导致出现截肢等。因而,在手术期间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1]。本研究旨在分析及总结手术室护理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0例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开展研究,以患者入院顺序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3.18±6.11)岁;关节置换术10例,脊柱矫形术12例,内固定术13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30~77岁,平均(53.67±6.22)岁;关节置换术11例,脊柱矫形术13例,内固定术11例。经SPSS 20.0软件、处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理解、表达能力正常,依从性良好;②自愿接受骨科手术治疗;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精神异常、无法交流者;②合并心理疾患,心、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疾病者;③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④不同意参与本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在医嘱指导下,检测并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同时向患者简单介绍与疾病、手术有关的基础知识,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以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消除其思想负担[2]。观察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①术前护理:对患者的精神状态予以全面评估,加强与患者交流与沟通,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详细地向患者讲解导尿管、引流管以及手术流程等相关注意事项;术前1 d嘱患者尽量采用抗菌皂洗漱;对于活动不便者,切口部位可采用2%氯已定消毒,术前2 h口服抗生素[3]。②环境护理:严格按照无菌原则控制如物品、空气等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术前0.5 h消毒处理手术室内相关物品与空气,彻底清洁接台手术;同时,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26 ℃,术中对患者采取保暖措施,输血时需适当加温。③术前准备:术前15 min预热手术台,加热冲洗液及静脉输注药物液体温度至37 ℃左右,准备消毒器械与衣物;对切口部位消毒后再行切口,无需手术部位则需采用恒温毯遮盖,以免患者感冒。④手术室人员护理:作为重要的护理环节之一,医护人员手卫生在手术室护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践工作中务必重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清洁力度,进一步完善、规范工作人员的洗手流程、清洁程度;同时,定期进行细菌采样,并重点监督记录实习生、外来器械厂商跟台人员等成员的卫生状况。⑤心理护理:在明确掌握患者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介绍与手术有关的信息,如操作流程、配合事项及麻醉事宜等,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顾虑、疑难问题,以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引导、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保证手术的顺利完成,节省手术时间。⑥抗生素护理:术前30 min或麻醉诱导早期首次给予抗生素为预防性用药的最佳时间,如手术时间≥4 h时,则在3 h及以上追用一次抗生素,以减少术后感染,加速康复进程。⑦手术室器械护理:在正常情况下,压力蒸汽灭菌法灭菌是术中耐高温器械的常用消毒灭菌方法,需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外来植入器械;就合格器械而言,应安排专业人士将其运至手术室,并在术前再次确认无菌器械的合格状况。⑧术后护理:术后对患者各项体征的变化情况予以密切观察,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注意事项;遵医嘱换药,换药前需消毒切口;确保室内环境的干燥、清洁,加强室内环境通风,避免伤口感染的发生;在饮食方面,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饮食为主,禁止食用辛辣及刺激性食物[4]。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②采用医院自行设计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估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状况,总分100分,80~100分为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③采用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QOL)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低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QOL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切口感染率、护理总满意度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5.71%(2/35),对照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为25.7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1,P=0.021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QOL评分为(2.61±1.02)分,对照组QOL评分为(1.30±0.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86,P<0.05)。
3 讨 论
当前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骨科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临床治疗中以骨科无菌手术为主,多采取择期手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患者皮肤的完整性,且感染率较低。但一旦患者发生感染,则极其容易导致骨髓炎的发生,严重威胁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5]。在临床上,骨折患者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且随着患者的年龄的逐渐增长,钙流失逐渐加大,更易导致患者发生骨折。现阶段,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骨折患者,但患者受病情的影响,身体抵抗力会下降,若患者在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不当,会导致手术切口容易受到病菌入侵,最终造成切口感染的发生,进而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甚至引发医患矛盾。因此,在骨科手术围手术期予以患者有效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或避免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发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手术室护理质量水平,还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优化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6]。
经临床实践发现,骨科手术患者在治疗期间辅以手术室护理,可有效保证护理质量,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7]。在手术室护理过程中,应要求护理人员具备整体的护理意识,主动为患者提供系统的、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并积极加深患者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程度,使其自愿接纳、采取健康的行为方式及生活理念,从而防治骨科疾病的发生,提升生活质量。术前患者做好相应的营养状况评估工作,并结合评估结果进行适当饮食调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肌体耐受力[8];同时,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手术室护理人员,积极重视并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有效促进手术进程,节省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手术室护理干预从术前、术中及术后方面进行护理干预,加强了对手术流程的规范,同时注重消毒、灭菌流程,术前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9]。在沟通过程中,告知患者手术流程与相关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提前清洁、消毒切口部位周围的皮肤,做好手术室仪器与物品的消毒工作,进而提前对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病菌做好预防工作[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针对行手术治疗的骨科患者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切口感染率。除此之外,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治疗流程、注意事项等,可有效提升患者对手术的认知水平,消除不良心理,使其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采取利于自身健康的行为措施,逐步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护理工作予以高度认可,保证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在预防骨科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是肯定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手术室护理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