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重构护理对冠心病患者感知控制态度及心理状态的影响
2020-11-25宋爽爽
宋爽爽
(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辽宁 大连 116033)
在临床中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据相关学者统计发现国内每年出现新冠心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而绝大部分的冠心病患者发病都是因为自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促使冠状动脉形成功能性变化,最终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性坏死[1-2]。通常冠心病的病程十分漫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心理因素等,对后期的疗效造成影响,降低了患者的个人生活质量[3-4]。据有关报道指出,患者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冠心病发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多数患者因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受疾病的长期困扰,会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致使病情控制效果较差[5-6]。现今,临床指出认知重构护理的宗旨是将患者作为中心点,对患者的消极情绪进行分析纠正,促使患者养成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从而缓解其内心的负面情绪,采取健康行为。本文随机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90例予以研究,探析认知重构护理对患者感知控制态度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冠心病患者均于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院接受收治,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5,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与观察组(n=45,给予认知重构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5例;最小年龄为56岁,最大年龄为77岁,平均年龄(64.32±5.31)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83±1.15)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最小年龄57岁,最大年龄79岁,平均年龄(65.30±5.50)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84±1.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沟通能力正常、认知功能正常以及书写能力正常者;②根据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Disease Assoc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③患者在完全知情的状态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治疗中途选择退出研究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③严重精神疾病者;④肝、肾等功能异常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当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主动为患者讲解冠心病的治疗方式、护理方式以及理论知识等,随后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及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明确告知患者私自停药、换药的后果。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叮嘱患者及其家属主要以少盐和淡盐类食物为主,禁食一切辛辣刺激食物,对患者实施常规心理疏导。
1.3.2 观察组 应用认知重构护理措施。①创建专门的护理小组:认知重构护理小组由本院主管护士、护师以及护士组成专门,小组成员培训与认知重构护理相关的注意要点、方法以及知识由经资历较深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相关培训。②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当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攀谈,为患者详细讲解护理团队和医院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通过采用图片或视频的方式为患者着重介绍认知重构护理的概念,随后根据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针对部分存在焦虑或紧张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其不良情绪,增强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鼓励患者勇于表现自我真实情感,增强患者治疗信心。③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同时,引导患者改变思维方式,积极思考问题,以应对患者出现的紧张、抑郁和疲劳等负面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中需家属给予患者支持与肯定,以提升患者内心的安全感。④行为干预:播放相关视频进行健康行为宣教,同时由护理人员为患者介绍疾病和健康生活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促使患者自我健康责任感增强;护理人员需要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等为患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和目标,一旦患者顺利达成目标后,护理人员需给予患者肯定,从而增强患者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心境状态、感知控制态度以及心理状态的变化情况。患者的健康行为评估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HPLP),共6个维度,分别包括:压力应对、营养、人际支持、健康责任感、自我实现、运动,总分值在52~208分,分值越低则代表患者的健康行为越差;心境状态采用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进行评估,共7个维度40项,总分值=消极情绪最终得分-积极情绪最终得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的心境状态越好;感知控制态度采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Control Attitudes Scale-Revised,CAS-R)进行评估,按照5级评分法,共有8个条目,总分为8~40分,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的感知控制能力越差;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评估,共有20个条目,全部按照1~4级评分法,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HPLP、POMS、CAS-R、SAS和SD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POMS和CAS-R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PLP评分、CAS-R评分和POM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POMS和CAS-R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HPLP、POMS和CAS-R评分变化情况的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54.07±5.12)、(56.20±5.22)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分别为(53.49±5.27)、(55.75±5.4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34.03±4.17)和SDS评分(32.15±4.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2.86±4.95)和(43.07±4.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在慢性疾病中最多见的是冠心病,一旦患者冠状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则会导致管腔阻塞和狭窄,引起心肌缺氧缺血性坏死,形成心脏病,对患者的心脏功能造成影响,更甚者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指出,年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和该疾病的发病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在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抑制患者的病情[7-8]。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PLP评分、CAS-R评分和POM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将认知重构护理应用在临床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当中,可调节患者的心境状态,显著提升患者的认知重构护理与健康行为。主要原因是通过实施认知重构护理能引导患者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培养患者个人的应对性思维,使患者由以往的消极思维转变为积极乐观的思维去应对困难,提升患者的精力与自尊感,缓解疾病为患者带来的疲劳或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的生活压力,增强治疗信念,提升治疗积极性与配合度。经过创建专门的护理小组,开展关于认知重构护理方面的培训,可以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知识,保证护理过程中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有效性;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便于后期护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9-10]。在实施护理干预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思考,提升患者的感知控制能力,减少情绪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提升患者家属的积极性,联合家属共同照护患者,从而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尊重患者的个人意愿,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心理状况为其制定专门的护理目标,不断改善并优化护理细节,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培养患者的健康行为,增强其感知控制能力,从而达到抑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总之,将认知重构护理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健康行为、心理状态,调节患者的心境状态,增强感知控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