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血管瘤1例报告
2020-11-25刘之俊宋必亚侯四川
刘之俊, 孙 艳, 姜 波, 宋必亚, 侯四川*
1. 青岛市市立医院泌尿外科,青岛 266000 2. 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手术科,青岛 266000 3. 监利市人民医院,荆州 433300
肾盂血管瘤是极少见的良性肿瘤。由于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困难,临床上常将其误诊为肾盂癌等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介绍1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肾盂血管瘤病例,分析其B超、CT等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旨在进一步了解肾盂血管瘤,减少误诊。
1 病例资料
1.1 入院检查 患者男性,64岁,因“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11个月,加重2 d”入院。患者全程性血尿,偶伴有条索状小血块,伴尿痛、尿频及左侧腰痛,此次因2 d前血尿明显加重来院治疗。体格检查结果示双肾区无隆起,皮肤无红肿,左肾区叩击痛(+),右肾区叩击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压痛(-)。尿常规结果示红细胞(),白细胞(+)。泌尿系B超示左肾窦内可见低回声区,2.1 cm×1.4 cm,边界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1.2 诊治过程 腹部平扫CT(图1)结果:(1)左侧肾盂-肾下盏见粗大软组织样密度影填充,CT值约30~45 HU,右侧肾盏、肾盂及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2)膀胱后壁软组织密度影,与前列腺分界不清;(3)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腹腔未见积液,扫描层面肝实质见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影。腹部强化CT(图2,图3)结果:(1)左侧肾盂壁明显增厚,最厚处约10 mm,三期强化CT值为83/70/70 HU,左肾盂腔变小,右肾、双侧输尿管及膀胱未见异常强化,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2)扫描层面内,肝内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未见强化。3次尿脱落细胞学检查中1次找到尿路上皮细胞。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等资料,临床诊断为左肾盂癌。
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总肾功能及分肾功能正常。经科室讨论并与家属沟通后,在气管插管及全麻下行膀胱镜检+腹腔镜下左肾盂癌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膀胱镜检查发现前列腺中叶突入膀胱组织,表面有一质脆新生物,大小约0.8 cm×0.7 cm,双侧输尿管口未见喷血,膀胱其他部位未见异常,考虑膀胱癌,遂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电切过程中见膀胱肿瘤为菜花样,侵及膀胱黏膜层(T1M0N0)。输尿管镜检未见明显异常。术中切除左肾、左输尿管及部分膀胱。解剖左肾见肾盂内红褐色坏死组织,侵及肾实质,并伴局部陈旧性积血。
图1 患者腹部平扫CT结果
图2 患者腹部强化CT结果
图3 患者双肾冠状位强化CT
1.3 术后病理结果及预后 术后病理结果:左肾盂黏膜糜烂,大部分黏膜上皮脱落,炎性肉芽组织形成,由圆形或多角形的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片”状排列,胞质丰富红染,核大而深染,可见特征性血管样结构,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海绵”样排列,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图4);间质内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肾间质瘀血,个别肾小球纤维化,输尿管见尿路上皮乳头状瘤。膀胱肿瘤为内翻性乳头状瘤,伴非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结果:CK20(-),p53(野生型),p40(+),癌胚抗原(CEA,-),Ki-67(20%),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磷酸化组蛋白H3(PHH3,+),CK(+),CK7(部分+),CD138(+),p63(+),上皮膜抗原(EMA,-)。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3个月肾功能正常,至2019年4月撰写本文时未见膀胱肿瘤复发。
图4 患者肾盂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
2 讨 论
血管瘤在肝脏的发生率最高,在泌尿系统较少见,常见类型为毛细血管型、海绵型和混合型血管瘤[1]。肾血管瘤最常见的发病人群为中青年,瘤体较小,常为单侧且单发,双侧仅占12%,往往伴有其他部位,如脑、骨、肝脏或大肠等处血管瘤,与种族、性别无关[2]。多数位于肾髓质,肾盏、肾盂最常受累,极少见于肾皮质、肾被膜[3]。增强CT影像学实质期均有不同程度强化,髓质期强化形式报道不一,可表现为持续强化或强化程度下降[3]。本病例为海绵型肾盂血管瘤,呈“快进慢出”,其表现形式的病理基础主要是肿瘤细胞排列紧密、血管含量丰富、包膜完整以及缺乏引流静脉。
肾盂血管瘤较小时一般无任何临床症状,当瘤体较大时可引起肉眼血尿,一般表现为全程性肉眼血尿,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间隔时间无一定规律[4]。当血块堵塞输尿管时可引起患侧肾绞痛[5],本例患者入院时即伴有反复肉眼血尿及左腰部疼痛。本例患者膀胱肿瘤为单发,瘤体小且为非浸润性、低级别,影像学表现不明显,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时发现肿瘤细胞,因此考虑尿脱落肿瘤细胞来源于肾盂肿瘤转移,故误诊为肾盂癌,遂行肾盂癌根治性切除术。
肾盂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可根据血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决定切除范围,对瘤体较小且局限的肾血管瘤可选择介入栓塞术。肾盂血管瘤活检的作用尚不清楚,主要取决于临床表现。Schlomer[6]采用输尿管镜射频消融治疗1例集合系统的肾脏血管瘤,认为对肾镜检查怀疑为血管瘤者直接消融治疗是合理的。国内外亦有报道动脉栓塞、血管瘤切除以及肾切除治疗肾血管瘤案例[7-8]。本例因误诊为肾盂癌,采取了肾盂癌根治性切除术。若能术前确诊,采取肿瘤切除或部分切除术,可更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肾单位。
综上所述,目前对肾盂血管瘤无高准确率的诊断方法,对非典型肾占位性病变应进行多项检查,如B超、CT、CT尿路成像(CTU)、磁共振尿路造影(MRU)、静脉肾盂造影、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等,必要时可行输尿管镜检查。综合诊断才能尽可能减少误诊,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