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镇文化空间的量化分析与保护框架
——以广西阳朔为例
2020-11-25申灿玉邹诗琦
林 轶,申灿玉,邹诗琦
(广西大学 商学院,南宁 530004)
亨利·列斐伏尔在20世纪末提出的“空间理论”标志着“空间转向”的实现,学者们对文化空间的探讨由自然科学界转向到人文社会科学[1]。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空间的定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描述,认为文化空间是指“周期性的时间”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如节庆、庙会等。此后学者们对文化空间的定义虽有所不同,但大都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探讨[2]。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南部,县内有包括汉族在内的11个不同民族,保留了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本文将以阳朔为例,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旅游城镇传统文化保护进行研究,为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研究视角。
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建设、旅游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方面均有大量的研究[3]。有学者认为旅游城镇既是生活空间,又是旅游发展空间,是以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的宜居型城镇空间;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城镇是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将旅游产业发展融入其中,但是对旅游城镇文化空间的探讨较少。国外对文化空间的研究大都是广义的文化空间,并非是作为特定术语进行研究;而国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更加系统化,且比较注重概念性的研究,将文化空间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对其定义、特征等进行分析探讨。但是由于文化空间的定义过于宽泛,并且说法多样,至今无法统一,因此国内外对文化空间的探讨仍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思辨上,鲜有量化方面的研究[4]。时间维度上,目前学者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季节性强度指数、空间插值等实现了文化空间时间维度上的量化研究,但是缺少对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考虑[5-6]。空间维度上,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对文化空间研究的疆界,学者们开始将空间分析、空间模拟等方法运用在文化空间的研究上[7],但鲜有对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而空间句法、分形理论等方法能够为此提供充分依据[8-9]。因此,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阳朔县旅游城镇文化空间进行量化研究。时间维度上,运用节庆序列分析方法对阳朔县发展旅游前后的节庆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空间维度上,运用空间句法对阳朔县进行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建立阳朔县文化空间的时空二维量化分析体系,并据此构建旅游城镇文化空间的保护框架,实现旅游城镇化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共同发展。
一、旅游城镇文化空间构成与影响因素
传统文化通过文化活动的方式展现在大众视野当中,使抽象的文化具体化,即文化活动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化通过人作为中介,以文化活动的方式传承和发展。文化活动需要通过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其提供一个公共认知的载体,使之得以传承和发展,而文化活动长期以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集中发生促成了文化空间[10],是文化空间形成的内在动因。文化空间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表现为周期性的节庆、集会、宗教聚会,空间维度表现为集中的地域,即特定的空间场所。文化空间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城镇文化空间构成及影响因素
二、阳朔县旅游城镇文化空间的保护研究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法及空间句法对文化空间进行量化研究:时间序列法中,运用季节性强度指数和节庆序列分布图展现传统型和现代型节庆序列的分布情况;空间句法中,运用局部整合度、全局整合度、协同度等指标,使阳朔县文化空间的特征可视化、数据化。
(一)阳朔县旅游城镇文化空间现状
阳朔县辖有六镇三乡,县内有十里画廊、杨堤漓江、世外桃源等景点以及《印象·刘三姐》等演出,景点大多分布在阳朔、白沙、兴坪三个镇。在时间维度上,将阳朔县的所有节庆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两个类型,周期性的节庆为县内文化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载体。历史遗留的传统节庆主要有牛王节、阳朔社日、中秋节等,随着阳朔县旅游发展而衍生出的现代节庆有西街国际啤酒节、漓江渔火节等。在空间维度上,根据阳朔县内部空间的遗存与演变方式,分为三个空间:历史遗存空间,如传统民居、码头、街巷等;开发新建空间,如广场、博物馆、演艺区、游客中心等;功能重构空间,如为适应旅游发展而改建的民宿、农家乐、餐饮店等[11]。这些空间为文化活动的发生提供物质载体。
(二)节庆序列分析方法
阳朔县自1973年5月发展旅游业至今已经有四十多年,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以阳朔县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年、2000年、2018年三个时间点,利用节庆序列分析方法,分析阳朔县传统节庆与现代节庆在旅游城镇建设过程中的演变情况。
1.变量运算
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R,定量分析阳朔县在1980年、2000年、2018年节庆序列的时间分布集中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1)[7]
式(1)中,Rj为第j年季节性强度指数;xi为第j年各月节庆天数占全年的比重;Rj越大,表示当年节庆的时间分布集中性越强,时间占据程度越低;Rj越小,表示当年节庆的时间分布集中性越弱,时间占据程度越强。(Rj>0)
2.运算结果
节庆序列模式分为传统型节庆序列、现代型节庆序列、共生型节庆序列和入侵型节庆序列四种[12]。传统型节庆序列完全由传统节庆构成,没有新生的现代节庆;现代型节庆序列完全由现代节庆构成,没有完整地保留任何传统节庆;共生型节庆序列是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兼有,无论是数量还是时间分布上都较为均衡;入侵型节庆序列是指现代节庆较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节庆,且在时间分布上具有主导性。根据阳朔县各个节庆的具体发生日期,利用Graphpad软件绘制出阳朔县节庆分布图(见图2)、阳朔县节庆的季节性强度指数示意图(见图3)。
图3 阳朔县节庆季节性强度指数
1980年阳朔县节庆序列主要由传统节庆构成,节庆序列模式为传统型节庆序列,季节性强度指数相对较小,时间分布在一年之内较为均衡;2000年阳朔县节庆序列为共生型节庆序列,季节性强度指数略有增长,节庆时间分布集中性增强,时间占据程度降低;2018年阳朔县节庆序列依然为共生型节庆序列,季节性强度指数持续增长,现代节庆的时间分布集中程度增强。
(三)物质空间分析法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对阳朔县物质空间进行量化分析。空间句法是一种借助Depthmap空间的句法分析软件,对各种类型的人居空间结构进行量化描述分析,研究人类社会与空间组织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原理结合了图论的观点,将空间分割成若干个节点组成的系统,探讨空间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拓扑关系,以此分析空间本身的结构以及其中的人类活动特征[12-13]。
图形分析数据基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网站所提供的最新阳朔县卫星影像地形图,同时参考谷歌地图2017年卫星影像地形图,通过AutoCAD软件绘制出阳朔县的街网轴线图,并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轴线图的校正,以保证图形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在空间句法中,轴线模型(Axial Map)和线段模型(Segment Map)适用于城镇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轴线模型和线段模型都是利用节点间的拓扑运算对空间构成形态进行量化分析,轴线模型是利用直线的链接关系代替所研究的空间结构之间的链接关系,而线段模型是在轴线模型的基础上,使米制距离参与到运算当中。本文基于轴线模型进行阳朔县旅游城镇的空间特征分析。
图2 阳朔县节庆分布图
1.变量运算
(1) 整合度
整合度反映的是空间中某个空间节点与空间系统之间的集聚或者离散程度,即某空间节点的相对可达性,是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分析的重要依据。整合度越高的空间,其相对可达性越好,人的活动强度越高;整合度越低的空间,其相对可达性越差,人的活动强度越低。表达式为:
(2)[14]
(2) 协同度
协同度是指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的线性回归分析所得拟合度R2的大小即表示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协同度的大小,即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15]。在Depthmap软件中设置Integration [HH]为x轴,Integration [HH] R3为y轴,其中R3是指在中心空间附近,以三个拓扑步数为半径截取出的部分空间,并计算出此部分空间的整合度。图中的直线y=ax+b即为线性回归方程,R2表示直线与散点图的拟合程度。当R2>0.5时,表示直线与散点图拟合程度较高,即协同度较好;当R2>0.7时,表示直线与散点图的拟合情况非常好,协同度非常高。
2.运算结果
利用Depthmap软件,对阳朔县进行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和协同度的分析。Depthmap空间句法分析软件通过轴线模型和线段模型进行变量运算,并且以图形的形式使运算结果可视化。
(1) 全局整合度
通过运算发现阳朔县整个区域全局整合度最高的节点为阳朔县阳朔镇中心位置,西北起于G321国道立龙村、白沙堡村路段,至东南方向山水大道新村路段,东北方向为横跨桂江的东岭路至猫仔山村路段。此区域内为阳朔县全局整合度的核心,其相对可达性好,游客的活动程度高(见图4)。
图4 阳朔县全局整合度
(2) 局部整合度
以3个拓扑步数为半径,计算阳朔县的局部整合度(见图5)。阳朔县内有多个独立的局部整合度核心,局部整合度最高的节点在城西路和龙岳路之间的蟠桃路路段,其次在叠翠路与蟠桃路的交口路段。另有一些局部整合度核心分别在阳朔镇管家村附近、遇龙河沿线的水山厄底村附近以及桂梧高速与阳鹿高速交叉口路段。这些局部整合度核心节点附近均有一些为适应县内旅游发展而建设的酒店、饭店、娱乐休闲区域等功能重构空间,这些空间对局部空间系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局部空间系统的核心。
图5 阳朔县局部整合度
(3) 协同度
在Depthmap软件中设置Integration [HH]为x轴,Integration [HH] R3为y轴,得出结果(见图6)。经计算所得线性回归方程为y=6.7775x+0.662894,拟合度R2=0.0869398,说明直线与散点图拟合状况不佳,散点图呈面状随机分布,无明显规律。将所得散点图导入Photoshop CS6中,对散点图进行分区选择(见图7),其中①表示局部整合度高、全局整合度低的节点;②表示局部整合度高、全局整合度高的节点,即对全系统起重要作用的节点;③表示局部整合度低、全局整合度低的节点;④表示局部整合度低、全局整合度高的节点。由此可知,对阳朔县空间系统起决定性作用的空间节点分布在阳朔镇中心及十里画廊旅游区区域内、福利镇中心及枫林村附近、桂梧高速、G321国道、兴坪镇中心区域。
图6 阳朔县协同度散点图a
图7 阳朔县协同度散点图b
三、结论与讨论
(一)阳朔县文化空间时间维度演变及讨论
从1980年至2018年近四十年间,阳朔县节庆序列模式由传统型节庆序列转变为共生型节庆序列,随着旅游的发展,现代节庆逐渐加入阳朔县节庆序列当中。但是在近四十年间,新增加的现代节庆很少,与阳朔县的旅游发展及旅游形象知名度不符。由现代节庆季节性强度指数可知,从1980年至2018年,现代节庆时间分布集中性有所增强,时间占据程度降低,现代节庆集中在相近的时间段内。从1980年至2018年,阳朔县的传统节庆在活动发生的日期上虽然略有调整,但是整体的时间分布情况变化不大,传统节庆的季节性强度指数在近四十年间非常稳定,这说明四十年来阳朔县的旅游发展对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情况较好,对时间维度上的文化空间保护情况较好。所有节庆的季节性强度指数在四十年间呈持续增长状态,但是传统节庆的季节性强度指数变化微小,说明主要是现代节庆在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增加导致阳朔县所有节庆的季节性强度指数增加,节庆时间占据程度降低。
在旅游城镇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不受外来文化影响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课题,也是政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问题。阳朔县内旅游业发展较早,传统节庆作为重要的无形旅游资源,留存较为完整。但是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及追求的变化,传统节庆的部分习俗被简化,甚至被商业化,有些节庆虽然留存至今,但是显然有些名不副实。对非物质文化进行单纯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制订一系列的措施,使其以原有的形态传承下去。另外,现代节庆显然已经成为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阳朔县旅游发展的远景来看,应该对其现有的节庆序列结构进行调整,根据当地文化活动、民俗、特产等适当地设立现代节庆,分布在不同的月份中,平衡传统节庆序列的季节性,降低所有节庆序列的季节性强度指数,提升节庆时间占据程度。
(二)阳朔县文化空间物质维度现状及讨论
基于对阳朔县的量化分析,阳朔县全局整合度最高的节点为阳朔镇中心的位置,空间类型主要为以阳朔西街为代表的历史遗存空间,其对阳朔县整个空间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集聚地,这与阳朔县的旅游发展情况相符。阳朔县阳朔镇为1408年所建的古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多元。旧时的城镇建设十分落后,自元代起才开始建城垣,民国时期拆城垣建碉楼;新中国成立前夕,西城墙完全被拆毁,东城墙留存一半,但南北两个城区依旧完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99年开始全面进行旧城改造。西街是阳朔镇历史最悠久和最繁华的街道,两旁是清代遗留的砖瓦房,附近的明城墙、徐悲鸿故居、中山纪念堂等留存的历史文化建筑均保存得较为完整。局部整合度的核心较为分散,分布在县内的不同镇子中,核心节点区域多为功能重构空间,如民宿、传统民居改建的酒店、饭店等。Hillier曾指出在轴线模型中,拓扑步数为3的空间区域较适宜人们步行游览[11],因此在分析空间系统的局部整合度时,常常以R=3分析局部空间系统的整合度。R=3的局部空间系统是适宜人们以步行方式游览的区域,局部空间系统的核心是对这些空间具有重要作用的节点。根据图6和图7可知,阳朔镇中心、福利镇中心、兴坪镇中心区域为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双高”的区域,是对阳朔县整个空间系统起决定性作用的空间区域。三个镇均具有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的特征,且镇中心位置较为繁华,商业发展较好,空间类型丰富。
在阳朔县发展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对历史遗存空间的保护,根据历史遗存空间的分布特征,合理安排功能重构空间与开发新建空间的布局,在保护历史遗存空间的前提下,使空间类型相对丰富,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其次对局部整合度的核心区域,应充分考虑其适宜步行的游览方式,注意景区之间的交通便捷性,增强景点之间的连续性。
(三)阳朔县文化空间保护框架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空间的划分,将阳朔县文化空间划分为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空间维度上的文化空间即为物质空间,将物质空间划分为三类,分别为历史遗存空间、功能重构空间、开发新建空间。对人类活动程度高的历史遗存空间,采取保护为主的发展手段;人类活动程度低的历史遗存空间,说明其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文化空间知名度不够、政府不够重视,应该对此类文化空间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其提升空间活力,如完善空间系统、做好文化宣传工作等。人类活动程度高的功能重构空间的功能系统已经成熟,应该提升服务软实力;人类活动程度低的功能重构空间,其各种功能分区、功能区建设、交通布局等均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人类活动程度高的开发新建空间基础设施已经完全满足人类活动需要,应以创新发展为目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人类活动程度低的开发新建空间,宜进行合理的开拓建设,促进发展。时间维度的文化空间主要体现在文化节庆上。阳朔县的文化节庆分为两个类型: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要以保护传统节庆为主、发展现代节庆为辅的方式,进行阳朔县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保护传统节庆不受现代文化的吞噬,同时合理发展现代节庆。现代节庆的合理布局不仅能够增强阳朔县的文化多样性,还能够平衡阳朔县传统节庆的时间分布,使所有节庆季节性降低,时间分布均匀,促进阳朔县的旅游发展。
图8 阳朔县文化空间保护框架
由于数据及信息获取的限制,本文仅从阳朔县整体的空间结构方面进行了探讨。节庆序列的研究仅限于不同类型节庆的时间分布上,物质空间分析上仅从阳朔县整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后续关于旅游城镇文化空间的量化分析可结合旅游城镇规划分区、旅游城镇间文化背景异同、相邻旅游城镇间文化空间异同等进行对比研究,实现旅游城镇间的协同发展和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