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健康教育配合振动排痰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行为及运动耐受性的影响
2020-11-25董真真
董真真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慢阻肺具有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预后差等特点,可直接影响患者肺功能,导致其运动能力下降,不利于其身心健康与日常生活[1]。急性加重期患者需住院治疗,待其进入稳定期后则需居家进行常规治疗。因此,提高患者自护能力及治疗依从性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此类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配合振动排痰护理,观察对其行为及运动耐受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3例慢阻肺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53~76岁,平均(64.57±6.82)岁;病程3~15年,平均(9.13±2.45)年。观察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52~76岁,平均(64.14±6.79)岁;病程2~15年,平均(9.02±2.4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振动排痰机(合肥诺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规格:NHZ-01SC)进行排痰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振动排痰的方法、作用,对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进行评估,选择合适叩击头,按照胸左侧、右侧、背部、脊柱、胸骨顺序进行叩击排痰,叩击过程中帮助患者寻找合适体位,叩击动作应缓慢,速度以患者耐受为宜,并指导患者如何用力咳嗽,以提高排痰效果,排痰结束后立即彻底清除患者口腔内痰液,10~15 min/次,3~5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内容如下:①评估患者对疾病基本知识、自身病情及健康相关行为知晓程度,了解其健康需求。②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患者进行风险沟通,告知其病情、预后、相关风险及长期规范治疗对该病的积极影响,嘱咐其遵医嘱按时服药,提高其自我效能。③根据患者病情、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案,向患者发放形式及内容不一的材料,内容包括呼吸训练、合理饮食、运动排痰方法等。④每周组织1次病友交流会,患者相互之间交流讨论疾病相关知识、护理方法等,提高患者对该病知识认知度。⑤医护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督促患者严格按照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需求改变自身生活习惯,提高服药及治疗依从性。两组均连续干预3个月。
1.3评价指标 (1)治疗依从性:干预3个月后,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对患者服药、合理饮食、运动、呼吸道治疗方面的依从性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治疗依从性越高。该问卷克伦巴赫系数α为0.826,重测效度为0.803。(2)运动耐受性: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采用6 min步行试验评价患者运动耐受性[2]。
2 结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情况 对照组为(79.43±4.51)分,观察组为(86.77±4.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34,P<0.01)。
2.2两组运动耐受性情况 与干预前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步行试验距离均有大幅延长(P<0.01),但观察组延长幅度更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运动耐受性对比
3 讨论
慢阻肺患者多出现咳嗽、咯痰、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疾病发展,还会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肺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心源性呼吸衰竭,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3-4]。临床常采用氧疗,可增加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患者肺动脉压,达到辅助排痰、通畅呼吸道的作用。但该方法排痰效果欠佳,当疾病到达稳定期后患者还需居家进行长期常规治疗。因此,提高患者依从性及自护能力对其身体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个体化健康教育配合振动排痰护理。振动排痰护理通过振动排痰机对患者胸背部进行叩击及振动,可加速患者呼吸道粘膜表面代谢物液化,护理人员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内痰液,可促进痰液排出,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改善其肺部血液循环,加速其身体恢复。另外,振动排痰护理对患者配合度要求较低,振动及叩击速度、强度均可按患者耐受程度进行调整,患者不易感到疲劳,耐受性及治疗依从性较好。个体化健康教育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健康为目标”的临床护理模式,根据患者对疾病认知度、教育程度、病情等具体情况为其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方案,向其进行风险因素介绍,告知其坚持规范治疗对疾病的积极影响,并嘱咐其遵医嘱服药,可有效提高其对疾病认知度及治疗配合度。指导其进行呼吸训练,合理饮食、运动、排痰,可提高其自护能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其运动耐受性。每周举办一次病友交流会,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或微信随访,监督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5]。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评分、6 min步行试验距离延长幅度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个体化健康教育配合振动排痰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运动耐受性,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