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2020-11-25陈会利
陈会利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前病情大都较为危急,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及认知障碍,护理期间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护理不当可能造成终身残疾或死亡[1]。优质的院前急救护理能显著降低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提升急救效果[2]。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能提升护理质量,也是保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的前提。因此,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十分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8年3月—2019年12月抢救的13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2019年1月以来实施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后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实施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前的7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17~76岁,平均(40.65±4.48)岁。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18~77岁,平均(40.18±5.3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 实施强化护理安全管理,方式如下:(1)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和问题。由护士长组织成立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小组,组内讨论既往急性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安全隐患,包括:①调度人员对急救电话中获取的信息不清晰;急诊夜班护士配置不足,护士临床急救护理经验不足,身兼数职无法专心完成护理工作;②医护人员未顾及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和焦急心理,缺乏耐心的沟通;③医护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心理素质差,应对突发事件时易出现不自信和紧张情绪;④转运途中护理不当,如固定不牢、未及时将有呕吐倾向的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引发窒息;⑤未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充足、正确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或放置位置不合理,延误抢救最佳时机。(2)护理管理对策。①颅脑损伤急救知识培训:每月组织护士通过演讲、实物演示、视频等形式加深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每次培训结束后进行书面考核;②加强专业素养培训:要求护士参与抢救时要保持亲切、友善的态度,当患者或家属情绪不稳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安抚;③人员合理配置:加强调度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管理,确保急救前能获得患者准确的信息;明确护士的职责,避免身兼数职的情况,增加夜班人数,确保突发状况时有足够的人员配置;④转运途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静脉通道通畅,确保吸氧管和患者固定良好,如患者出现呕吐、意识障碍时及时将其头部偏向一侧;⑤妥善管理急救设备、物品,确保准备充足,不耽误抢救。
1.2.2对照组 接受常规急救护理干预:接到急救电话后询问患者病情、精神状态、主要症状、位置等信息,并电话指导家属注意事项,准备急救器械,配合医生完成急救工作。
1.3评价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接诊时间、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时间。
2 结果
观察组接诊时间、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急救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临床死亡率较高[3]。因此,尽早采取急救措施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的关键。反映急救效率的主要指标有接诊时间、急救反应时间、抢救时间等,想提升急救效率首先就需从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着手。本研究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急救成立脑损伤院前急救护理小组,分析讨论既往急性颅脑损伤急救中的安全隐患,并制定针对性急救护理方案,通过加强护士急救知识、职业素质培训,提高护士急救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对调度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和管理来确保急救人员可及时、准确获得患者信息,高效率地安排急救工作,使整个急救护理过程更具目的性和计划性,便于后期工作有条不紊地的开展。结果显示:观察组接诊时间、急救反应时间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加强安全管理能显著提升急救效率。
总之,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加强安全管理,能显著提升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