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临床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致病因素、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2020-11-25朱兴花
朱兴花
莒县阎庄镇卫生院 山东日照 276535
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种类较多,大致有30种以上,按照药物的合成时间与性能可将其分为第1 代、第2 代、第3 代以及第4 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医学水平近些年来不断提高,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种类比较多,致使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在增多。因此,临床护士应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经常见到的不良反应原因的监测,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近几年某医院收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性病例48 例,比女性病例多11 例,年龄为15 ~88 岁,平均(47.5±3.97)岁。
1.2 方法
将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者的性别、年龄、过敏体质、过敏史、饮食习惯、情绪及环境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此类因素进行分析观察,并对记录的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和相关表现进行统计分析[2]。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对比分析通过统计软件SPSS19.0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率(%)表示,行χ2 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对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相对较多,其中个体差异、年龄过小或过大、情绪因素等占比比较高,具体致病因素以及发生率占比:个体差异28.75%、年龄过小或过大16.25%、情绪因素12.50%、饮食因素11.25%、合并用药8.75%、机体生理、病理、免疫状态7.50%、输液速度不当7.50%、药物剂量不正确6.25%、其他1.25%[3]。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表现以及累及系统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常见临床表现有很多,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的占比(%)具体情况为:消化系统反应的临床表现为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占比为25.50%;循环系统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心悸、血压、波动、胸闷,占比为22.50%;神经系统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头痛严重、兴奋、幻觉,占比为18.75%;泌尿系统反应的临床表现为肾功能和排尿异常、尿量降低、尿液呈棕色,占比为12.50%;血液系统反应的临床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占比为10.00%;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哮喘、咳嗽、皮肤瘙痒,占比为8.00%;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占比为2.75。
3 讨论
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水平飞速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有较显著的杀菌效果,且在临床应用概率呈上升趋势,致使此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研究表明:本研究不良反应因素分析发现,联合用药、饮食不规律、情绪异常、过敏史、患者年龄高更容易发生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4]。
为预防多种不良反应,具体预防措施包括:①对患者用药前除了开展常规疾病检查外,还需进行细菌耐药性检测,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药物;②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并严格遵守药品说明,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并按照患者实际病情增减药物剂量;③尽可能地单独用药,必要时联合用药要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种类,主要是不同的抗菌药物会有不同的理化特征,极有可能生成新物质,影响抗菌作用。此外禁止在一种容器中存放多种药物,在患者住院期间用药治疗的时候要及时查看病人各项体征;④了解患者对治疗药物知晓情况,用药前告知其此药的作用机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预期效果等,并叮嘱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忌私自更改食用剂量;⑤根据患者感染情况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病情较轻可进行口服,病情较重需进行静脉用药;⑥患者用药后,需叮嘱患者禁止饮酒,或者食用含有酒精的食物,并告知其可能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如昏厥、休克等;⑦一些甲状腺功能降低、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以及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体质较差,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进行医治时,也极易产生不良反应,因此用药期间和用药后需注意随访。
4 结语
总之,致使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用药过程中,要按要求去服用药物,是不可更改的原则,另外,临床医护人员也要详尽熟悉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在对病人进行实际观察医治时、看护照顾时进行防患,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用专业性知识点评处方,制定足够严谨的治疗方案,以保证整体治疗效果和完整性疗程成功为广大患者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