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进行计算教学的策略
2020-11-25张德美
张德美
(贵州省余庆县二龙小学 贵州 余庆 564400)
离开了计算这一数学活动的基石,数学活动便形如空中楼阁,无本之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地应用到计算知识,计算亦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然而,计算教学至关重要。但,归于现实时,往往很多教师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机械训练、生硬的灌输算法,带着学生照搬硬套,纯粹地为了算而教着算,通常习惯性地将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归因于粗心,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弱,影响了学生的整体数学学习效果。那么,怎样挣脱枯燥的藩篱,使计算教学生动有趣、更高效呢?
1.扎实学好“数”,奏响“算”的前奏
“数”是算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识数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计算。本人发现教材中每一次对学生关于数的知识的扩充之后都会有相应的计算知识的拓展,识数是计算教学的知识准备,两者相辅相成。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理解数的内涵和外延,从直观感知数,到抽象出数的概念,进而形成一定的数感,帮助学生奏响“算”的前奏。
2.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计算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硬套,不是机械地循着法则去一味地重复训练。小学低年级时,我们可以借助教具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计算的过程:摆小棒、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让计算成为可以信手拈来的一项“手头活”,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加就是把数合起来,减是把数分开或去掉,乘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而除法是源于平均分。我们还可以有效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春天里的植树场景、课间的游戏的场景、购物场景、比赛场景等等,很自然地引领学生体悟到计算的内涵,感受到计算的现实意义,也就顺理成章地领会了算理。小学数学知识的教学遵循螺旋上升的顺序,低年级时的不进位、不退位加减,表内乘法、表内除法是后续计算学习的基石,随着年级的增长,孩子们的抽象水平有所提高,迁移能力慢慢增强,逐渐能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中可以列出这样一组式子:3×2、3×20、3×22、3×222前面两个式子的口算知识完全可以迁移到后面两个式子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学生对算理的掌握,对以后解决问题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强化口算、重视估算、注重笔算
口算是一切“算”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关于口算,不仅应该帮助学生算得准,还要算得快。例如三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相当薄弱,有关表内乘法的口算题也回答得特别迟缓,这时教师可以先从乘法的意义着手,帮助他们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联性,弄清每个表内乘法算式的含义,之后每节课新课之前在班上来个“口算大比拼”,随意出一道口答题进行有奖竞答,竞答的形式多样,有的时候是个人竞答,有的时候是小组竞答,还分男女生竞答,长此以往,学生便喜欢上了这种有趣的计算小游戏,在“算准与算快”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了计算的趣味性。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做出的大概推断或估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算法,有些实际问题并不需要精确的得数,能够意识到“大约是多少”就够了。这种情况下,估算显得更为合理。而且利用估算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判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有助于学生自我检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所以加强估算的训练对计算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不需要将其过程形于文字,给它增加不必要的难度,导致学生忽略或排斥估算。只要他们会思考、估计、心领神会,那么便能在估算的过程中感受到估算的益处,进而养成估算的习惯。笔算是计算的关键,有计算法则可依,但教学笔算的过程不是传递法则的过程,应该让学生在意义构建算法的过程中理解算理,懂得竖式的结构,清楚计算步骤。对于学生在笔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绝不轻易忽略,更不可归因于粗心,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可以将学生计算的错误集中编成错题集,在班级中展示,让孩子们自己在找错、纠错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养成严谨的计算态度。
4.帮助学生形成简算意识,让简便计算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学生只有当题目明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时,才会去思考简便算法。例如出示算式:329+186+14,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他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说明其简算意识十分淡薄。当然,学生的简算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单一机械训练就能达成的。简算意识的培养不仅是简便计算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任务,也不是仅仅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所能解决得了的,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强化,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首先,教师要给予经常性地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呢?”“能不能想出更好的算法呢?”力求将计算过程中“更优、更简”的追求变为学生自发的思维取向。为自如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简便计算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反思中加深体验。不局限于某一个或一些式子的简便计算过程,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简便的依据是什么;因为什么导致本可以简便的而没有简便;并分类整理可以运用简便计算的不同情况,每一次反思的经历都是一次再认识、再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简算意识也日趋形成。因此,我们应该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能主动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更为简便,感受到简便计算的简便性、高效性,力争让简便计算成为不是习题或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而应成为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