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2020-11-25阳丽婕
阳丽婕
(广西桂林市新民中心校 广西 桂林 541000)
1.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将实际生活融入课堂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特别强的学科。为了帮助小学生学好数学,教师应该从小学生这个群体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甚至是所有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都很弱,如果直接跟学生讲一些理论,学生们会觉得很困难,听不懂,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为了让小学生能适应数学课,喜欢上数学课,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1]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生活能感触到的情境,学生就能容易理解,且情境贴近实际生活,学生们很能进入状态,参与进数学的学习中来。数学是一门很多学生都觉得很困难的学科,那么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就更加困难,特别是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如何让小学生参与进数学课堂的学习就是一个大问题。创设课堂情境就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在教授小学生时,与其讲一些空的理论,不如把学生带进情境中来,小学生们会更容易接受,会觉得数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接触起来不困难。
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道应用题时,可以这样为这道题添加情境。爸爸下班回家,带回来了8个橘子,爸爸自己吃了两个橘子,小明同学特别喜欢吃橘子,就一口气吃了4个橘子,之后爸爸说,剩下的橘子留给妈妈吃,好吗?小明同学很高兴地同意了,请问爸爸和小明给妈妈留了几个橘子呢?首先这个情境一看就非常贴合生活实际,爸爸带回家的水果,我和爸爸先吃了一些,剩下的留给妈妈,小学生生活中就会遇到这个事情,只是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小学生能感觉到数学就是讲生活中有关数字的学科,一点也不难理解这些应用题,很容易就接受这些问题。
2.指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广泛参与
小学的数学更多是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教学,一些脱离实际的知识他们特别难以理解,所以在数学课上指导小学生们搜集生活中的素材,很能帮助学生们学习数学,而且学生也特别愿意去参与其中。搜集生活中素材,这个小的家庭作业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能让小学生都愿意去做。生活中的小事里蕴含了很多的数学道理,看似与数学关系不大,但却能吸引学生们学习数序的热情,让大家都参与进去。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记录家中妈妈每天买菜的重量、单价和价格,记录每天家庭用电多少度和每个月要交的电费有多少。可以一周之后进行课堂展示,看看哪位小朋友记录的又详细又准确。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们就会主动记录生活中的一些具体数值,知道什么菜什么价格,在教师的讲解之后就能知道价格与重量、单价的关系,知道用电量和用电度数以及电费单价有什么关系。教师布置这样的生活实践小作业,小学生们会比做普通家庭作业更有兴趣,更愿意去完成。且教师设置了奖励,小学生会为了教师的夸奖更加努力。
3.小组合作式学习
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帮助同学们互相认识,了解彼此,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个小组中,大家一起学习,互相帮助,不仅是合作关系,能帮助彼此,谁有哪个不会的问题,另一个小组成员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友谊,[2]又学到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但大家不仅是合作关系,还是竞争关系,当同一个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努力学习时,如果自己一个人玩耍,会不会就比别人少学到很多知识,可能下一次考试就会没有他考的好。这种想法会促使大家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整个小组的成绩都会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也会高涨。教师也愿意看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之初,就分好各个学习小组,并为这些小组取名字,鼓励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共同成长。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大家分享各自的答案,如果答案不一致,请各小组同学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为什么得到这个答案,大家相互讨论、计算,如果最终得到不一致的答案,由教师来评判对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生们会想要向同学们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核对答案,教别的同学应该怎么做,并从这里获得极大的自信心。小组讨论起来,全班会更加有学习氛围,大家在争论中会更加喜欢学习数学,并能在数学科目中取得好的成绩。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以上几大方面,找寻到现有的教学问题,改善学生的课堂问题,使其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充实且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