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两面性”行为现象的分析和探讨
2020-11-25刘燕
刘 燕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天誉加拿达幼儿园 广东 广州 511447)
1.孩子两面性行为的分析
在家和在幼儿园孩子之所以会表现不一样,一个原因是因为孩子在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下造成了孩子的“两面性”,孩子存在“两面性”行为的原因:
1.1 在幼儿园里,老师在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的同时还加强孩子的常规教育,所谓“家有家规,园有园规”,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同伴的影响下,通过孩子之间的对比和学习,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都不甘落后,孩子们的表现都很好。在家则不然,由于父母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使得孩子在家的任性。这些都是由于学习、生活环境造成的。
1.2 是家长的教育存在弊端。孩子的发展常常是被家长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影响着。俗语说:“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父母由于工作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和孩子之间缺少沟通,直接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由于孩子是家里的宝贝,祖辈对孩子教育纯属是一种无条件的迁就,无论孩子的行为正确与否,他们不会给孩子有承认错误的机会,总觉的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任由孩子这种过分的行为继续发展下去,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坏习惯,孩子不懂得事情的对与错,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了,而在幼儿园孩子做错事时,老师会让孩子自己敢于承认错误,有恰当的表扬和批评,所以孩子能做得很好,如果家庭的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家长的教育意识不提高,老师的教育再好,也是徒劳,而且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我们大胆的想象一下,这种孩子以后将会变成一个怎样的孩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的问题,而目前这种情况很常见,从而导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时,孩子的表现不同[1]。
1.3 家园教育不一致。孩子在家里至少有两个大人,多则有四个成人,再多则有六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成人往往包容、迁就儿童的一切,承认的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心里脆弱,怕遭遇挫折,虽熟悉但有规章制度,有纪律、行为的受到约束的群体环境。不接纳表现好的有主题的讲,讲错受批评,受到批评,一蹶不振。究其原因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截然不同。
2.对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两面性”行为的处理方法
要解决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两面性”行为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处理。
2.1 家长不应该溺爱孩子。就是因为溺爱孩子,才会在现实生活当中有那么多的“小公主”“小皇帝”,整个家庭都以孩子为中心,久而久之,样子就变得自负、自私。所以,父母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要双管齐下,适时的和孩子沟通,让孩子在家庭中变成普通成员的角色。要使孩子很好地适应从家庭过度到集体环境,这种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起着重大的作用。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一个美国儿童心理学专家曾经说过的。现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变幻无常,让在家庭中优越感十足的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而且,一些中国的家长对孩子过分地爱护,甚至于为孩子处理好一切的事情,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让孩子失去了体验生活的机会,从而使孩子的独立性下降。与此同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孩子不得不面对一些失败和压力,而这些从小就被溺爱的孩子往往在遇到挫败时会惊慌失措。也许在孩子还是孩童的时候,家长并没有觉得这样的溺爱对孩子的坏处,可是,当孩子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后,父母的干涉变成了禁锢,从而导致了矛盾的发生[2]。以前班上有个小孩子,家庭经济十分富裕,在物质上可以说是有求必应,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小公主”,而有次因为过错受到老师的批评,便和父母父母说再也不想去幼儿园了,讨厌老师,现在报纸上电视里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甚至有的还因为老师或者家长一句责骂而轻生的也不在少数,孩子如此差的心理素质与从小到大受到家长过分地保护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在孩子形成性格的和慢慢独立的这两个时期中对孩子的溺爱是最危险的。对孩子无止尽地溺爱,其实是在间接地毁掉孩子的未来,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虽然现在的孩子可能没有太多的磨难,但要让他们学会承受生活中的小挫折,溺爱是万万不可的。
2.2 家庭和幼儿园间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里的“两面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与老师欠缺沟通,从而导致老师和家长不清楚孩子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差异。很多父母在与老师沟通交流时,往往只是注重于孩子的成绩,从而忽略了孩子的言行、与同学间的关系。以前我有个朋友的孩子在家里很活泼,可是在幼儿园里却显得很孤僻,与同学格格不入,老师发现后立即便立即与父母联系,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在老师和家长的配合下,这个孩子慢慢的变得开朗,和同学们相处也变得融洽。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两面性”,通过了解其中的缘由,与老师共同努力调适孩子的心理。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家庭和幼儿园之间要及时的沟通,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幼儿园可定期地开家长会,使得家长更好的理解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协助家长发现孩子的缺点,掌握孩子的发展动态,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向,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很好的作用。
再者,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让家长懂得更好地教育孩子。孩子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家庭渡过的,父母的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旦家长和老师的沟通达到良好的状态,才能使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家庭和老师的沟通,让老师能更好的理解和教育孩子。在幼儿园里,老师很大程度上只能掌握孩子的上课、学习状态,成绩的情况,与此同时,如果老师能够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性和兴趣等,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家庭和幼儿园的沟通对培养孩子的人格至关重要。现代生活良好的生活条件,导致现在的孩子变得脆弱、自私,而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如果家庭和幼儿园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幼儿园中,老师能够针对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对孩子进行个性教育,在家里,父母不仅了解了孩子的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孩子的心理和精神状况,及时准备地发现孩子的异常,幼儿园和家庭双管齐下的教育,相互配合,培养孩子良好且健康的人格精神[3]。
3.家园共育对孩子“两面性”行为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孩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家庭和幼儿园,要让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幼儿园要及时反映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仅仅是学习上,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行为举止,人际关系等状况,而父母关心的也不应该仅仅是孩子的学习,孩子心理的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着更加重要的决定作用。
然后,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慢慢引导,缓解孩子的压力。很多父母由于忙于工作,经常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足够了,当孩子在犯一些小错时要不就采取责骂的方式,要不就觉得无关紧要。日积月累,优越于孩子之间欠缺沟通,渐渐地形成了隔阂。而在幼儿园中老师只是在乎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慢慢的,孩子觉得没有人了解自己,没有人懂得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就封闭了自己,变得自卑、孤僻,而有的孩子则荒废学业,游手好闲。所以老师和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往往能对孩子的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和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平等而诚恳的交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给孩子讲述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生活经验,耐心的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孩子遇到挫折时,要鼓励孩子,和孩子平心静气地分析问题,正确的引导孩子,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5]。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一些外界的环境或者教育不当等问题造成孩子在家庭和生活的“两面性”,这是十分正常的,父母应该以平常心看待这件事情。老师和家长的配合,积极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才能让孩子的成长的道路上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