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儿好奇心的培养
2020-11-25甘谷县第三幼儿园
○ 甘谷县第三幼儿园
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是幼儿比较明显的特征,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好奇心的作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并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呢?
一、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传统教育中,往往把听话的幼儿称为好孩子、乖孩子,这些幼儿常常受到表扬。因此,我们也常常教育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其实,很多时候幼儿不听话的言行正是幼儿好奇心所驱使的。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幼儿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幼儿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二、巧用“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由于幼儿的知识匮乏,他们还没有见过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见过的小动物更是感兴趣。好奇心是一切问题的源泉。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最能激起好奇心的就是生活中鲜活的事物。比如,面对一条蚯蚓,幼儿会围观,甚至有些幼儿还会用小木棒捅一捅,这正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如果幼儿教师此时只是斥责幼儿,就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打击幼儿的求知欲。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正视幼儿的这种好奇、求知欲,利用一些“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比如,看到学生围观蚯蚓时,幼儿教师可以讲一讲蚯蚓的生活习性、蚯蚓和人类的关系等等。这样,在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三、正视幼儿的“破坏行为”,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强的幼儿常会表现出一些探索行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破坏”一些东西。如,把玩具汽车拆开,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等。通常,这些“破坏行为”是幼儿探索欲望的外在体现,是幼儿好奇的一种结果。因此,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这些“破坏行为”认为是搞破坏,应站在幼儿好奇心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这些行为,了解幼儿这些“破坏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对于幼儿这种探索性的“破坏行为”,教师应理解并予以鼓励。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建议家长给幼儿买些可以拆装的玩具,让幼儿自己拆装,了解玩具的原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的心理,又不会带来玩具的损坏。
四、适时适当地引导,诱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自己好奇的事物并不能完全理解,总是问“为什么”。当幼儿存在疑惑且自己无法解决时,家长和教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及时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还可以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自己得出答案。
比如,一天,一个幼儿在玩沙子的过程中发现沙堆表层和内部的颜色不一样,就问教师“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用手去摸一摸,通过触摸,幼儿发现沙堆表层的沙子是干的,内部的沙子是湿的。此时,教师再告诉幼儿,这是导致沙堆表层和内部的颜色不一样的原因。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幼儿为什么有的沙子颜色浅,有的沙子颜色深,而是让他通过摸一摸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不仅获得了知识,还进一步诱发了好奇心。
五、允许幼儿自由玩耍、探索,善待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都喜欢玩沙子、泥巴,也喜欢在土地上自由奔跑、在草地上随意打滚,更喜欢爬树捉虫子。幼儿的好奇心,正是通过与自然的接触,通过自主探索而获得的。家长和教师要允许幼儿自由地玩耍和探索,多为幼儿提供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装或动手自制玩具,让幼儿在拆装或自制玩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六、提供有趣的探究工具,巩固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兴趣是好奇心具体固化的结果,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为了使幼儿形成兴趣,保持长久的好奇心,家长和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幼儿对同一事物的好奇心,持续不间断地为幼儿提供支持,促使幼儿的好奇心逐渐转化为兴趣。当幼儿对某一事物缺乏好奇心时,教师和家长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
总之,对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