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活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2020-11-25张掖育才中学
○ 张掖育才中学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情境,能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创设,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教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重要背景,因此,将生活素材引入数学课堂,不仅可以降低理解难度、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出发,有目的、有针对性、合理地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学习“长度单位”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身边实实在在的物体。同时也可以用自己身体的部位作测量工具,来测量或估计路程的远近、物体的大小或长短。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不妨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尺子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宽,之后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这样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实践证明,所学知识越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理解得就越透彻、掌握得也越牢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些他们既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思考,进而解决问题。这样教学,不仅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1支钢笔和1支圆珠笔共12元,1支钢笔的价格可以买5支圆珠笔,那么每支圆珠笔和钢笔各是多少元?这一问题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到了好几种方法。
方法一:用等量代换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一问题中可以直接用的等量关系是:①1支钢笔的价格=5支圆珠笔的价格;②1支钢笔的价格+5支圆珠笔的价格=12元。所以就可以用5支圆珠笔的价格代替1支钢笔的价格,由此可以得到这样的等量关系:6支圆珠笔的价格=12元,就可知道1支圆珠笔的价格=2元。根据1支钢笔的价格=5支圆珠笔的价格这个已知条件,就可知1支钢笔的价格=5×2元=10元。
方法二:列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设1支圆珠笔的价格为x元,则由题意得1支钢笔的价格为5x元。根据题意得到等量关系式:1支钢笔的价格+5支圆珠笔的价格=12元,由此得一元一次方程:5x+x=12,解方程得:x=2,5x=10,所以得到1支圆珠笔的价格为2元,1支钢笔的价格为10元。
方法三: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设1支钢笔的价格是x元、1支圆珠笔的价格是y元。根据题意得到等量关系式①1支钢笔的价格=5支圆珠笔的价格;②1支钢笔的价格+5支圆珠笔的价格=12元,则可把等量关系表示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得x=10,y=2,即1支钢笔的价格是10元,1支圆珠的价格是2元。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实例解释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是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语言简练,如果不联系生活实际作支撑,学生要透彻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释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比如,生活中遇到这样一则事例:张某手里有一张100元的假钞,一天他到水里店里买了36元的水果,把这张假钞给了李老板。当时李老板没有零钱,用这张假钞向街坊换了零钱,找给了张某64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这张100元是假钞,又向李老板要回了他的100元钱。而张某买走的那些水果的成本价是28元。现在的问题是:李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在这个问题中,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李老板损失了192元,还有的学生认为李老板损失了200元。而事实上这两个答案都是错的。那么李老板到底损失了多少元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推算,进而得出答案:其实李老板损失了92元。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