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2020-11-25高台县国庆小学
○ 高台县国庆小学
计算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始终,学生的计算能力不仅是一项基本的数学技能,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知识的坚实基础。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觉得计算就是简单的数字之间的加减乘除,他们对计算不感兴趣。显然,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培养兴趣是前提
1.运用多媒体增趣。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播放色彩鲜艳、形象活泼、生动有趣的动画,将静止的算式融入其中。这样,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进行计算,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组织游戏竞赛提趣。如果以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为载体,如热身运动、分批淘汰赛、运算大王擂台赛、运算能力过级测试、摆扑克、掷色子、中大奖等活动,把枯燥乏味的计算融入其中,必定能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计算,进而提高计算能力。
3.利用赏识激趣。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水平不一样,因此他们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会不一样。如果教师严厉地批评计算速度慢和正确率低的学生,他们必定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进而促使学生对计算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优化方法是关键
1.重视算理理解的同时,重视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器、小棒、情境图等理解计算法则,进而提高计算效率。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进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98+5”的口算算理时,让学生知道可以用“点数法”“凑十法”“进位加法”等方法解决。如,在教学“15-9”时,让学生知道可以用“想加算减法”,即“9+6=15”,所以“15-9=6”;“破十法”,即“10-9=1,1+5=6”,所以“15-9=6”;“连续减法”,即“15-9”可以用 15 一个一个减,减9次,所以“15-9=6”。课堂上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后,再让学生比较计算方法,并选择自己认为最简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别人的好做法,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同时提高了计算能力。
2.重视错题分析及作业纠错。出错是学习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不重视对错误的分析,不引导学生在了解错因的情况下改错,弥补所缺知识,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有可能依旧出现类似的错误。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重视错题分析及作业纠错,让学生在错题分析及作业纠错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了数学能力。
3.渗透“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实践证明,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越透彻。因此,在开展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由学生或者教师充当售货员,通过买卖粉笔、作业本等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进行数量和利润的计算,以此提升学生的计算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加强训练是途径
首先,要引导学生说算理。如,教学“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说出各种算法。如,“25+6”,先算“5+6=11”,再算“20+11=31”;或先算“24+6=30”,再算“30+1=31”。其次,注重口算训练。教师可以建议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口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购物实践活动,帮助爸爸妈妈算算花了多少钱;还可以通过新旧知识对比来练习,如,进位和不进位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等。这样训练,可以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进行针对性训练,即抓住各种类型口算题的特点,进行知识归类后再训练,进而综合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一课时,教师要注意多引导学生讲一讲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感知整百、整千数口算方法的联系与区别。最后,加强估算指导。在教学中,要把握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并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估算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估算方法。
总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并及时查找和纠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