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估算教学效率初探
2020-11-25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小学
○ 兰州市安宁区十里店小学
一、学生眼中的“估算”
三年级下册的内容中有一道数学题:一篇文章400字,小明每分钟打53个字,8分钟能打完吗?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考查的是三年级学生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意识。学生的答题基本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精确计算 53×8=424(个) 424>400
方法二:估算 53≈50 53×8≈400(个)
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此题,但是选择方法二的人数却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方法一。按道理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解决此题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学生为什么不用估算呢?笔者做了调查问卷,发现77.5%的学生选择精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22.5%的学生选择估算解决生活问题;87.7%的学生认为,当题目中出现“大约”“大概”“估计一下”或者“约等于”时才要估算。71.9%的学生精算简单,估算容易出错。
二、学生估算能力低的原因分析
1.数学教师对估算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但是还有一些教师认为估算只是一个操作性的过程,故而忽视了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2.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估算寥寥无几。除了教材中给的题目明确使用了“大约”“大概”“估计”等字眼的估算题目外,学生几乎没有收集到显示生活中需要估算的例子,甚至有时教师还会结合一些不需要估算的例子进行教学,导致学生误认为“精算优于估算”“估算容易出错”。
3.对估算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生认为,估算是考试的必要题目类型,简单的“四舍五入”就可以应付,而且这部分的内容在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小,平时只要题目中有明确的规定才会选择“估算”,还是“精算”比较保险。
三、提升估算教学效率的策略
1.注重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除了教材中估算章节的教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估算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作用。例如,学习“数的大小”时,教师可以随便让学生抓一把黄豆,估计一下手中黄豆的粒数,然后再数一数黄豆到底有多少粒,通过比较感受数量的多少。又如,在教学“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之前,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段彩带,让学生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可以让学生和自己的身高作对比,也可以让学生伸展自己的双臂进行比较,从而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掌握多种估算方法,感受估算的作用。估算应该是多样的,估算过程也充满了数学逻辑推理、猜测等乐趣,它不是枯燥的一种计算手段。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多种估算的方法,并给学生提供估算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例如,教学“乘车问题”时,就要选择“小估法”。如果数字估得大了,就会产生偏差。在教学“购物问题”时,就要选择“大估法”,根据生活的经验,具体带的钱数一定会比实际花的钱数多。
3.定期评价学生的估算能力。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学生估算意识培养的忽略,导致学生的估算能力得不到定期检测。考虑到估算是一种内心的活动,估算的结果很难用试卷的方式进行考查,故而建议教师在课堂上“随堂抽测”。教师可以事前编辑好10道估算题目,要求学生迅速估算出答案。学生现场估算,可以对每道题使用的估算方法给出合理的解释,然后让其他学生对这个估算方法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定期对学生的估算能力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估算兴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4.将游戏引入估算教学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无疑道出了兴趣的重要性。考虑到学生对游戏感兴趣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将游戏和估算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估算知识、培养估算意识、提升估算能力。例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内容时,笔者事前准备好20个自制纸盒和分别写有数字2、3、4、5、6、7、8、9的卡片各40张,和之前学生写有任意一个三位数的卡片320张,并将卡片放入20个盒子里,每个纸盒放入32张卡片。同桌两个人抽取卡片,每人每次从两堆卡片中各抽取一张,然后相乘,最后比较两个积的大小。先得出估算答案接近精确答案的学生获得一张卡片。一直玩下去,谁获得的卡片最多谁获胜。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估算意识得到了培养,估算能力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