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群文阅读推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为例
2020-11-25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议题对群文(一组呈结构化的文本)展开以比较与整合为主要行为的整体性阅读过程,也是一个探究性阅读的过程。群文阅读教学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议题对群文展开整体性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对多个文本进行读、比、议、统,而后对其整体意义或表达特征进行集体建构的过程。笔者以七年级上册的教学为例,谈几点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一、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中的“群”
1.双线组元中的群文理念。统编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双线组元”,摈弃了过去单一的“人文组元”,强调了单元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为群文阅读的教学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比如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这两篇文章,从人文主题来说,都是关于作者少年儿童时期求学的经历,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但是我们如果从语文要素这个角度出发,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正如这个单元的“写作训练——写人要抓住特点”强调的一样,“用不同的方法来介绍一个完整的人”。再比如《猫》和《鸟》这个单元,在学习完《鸟》后,教材提出“仿照《猫》和《鸟》中描写动物外形、动作、声音的方法,为你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这也是运用群文阅读的理念,整合描写动物的方法。
2.文章内容相似的群文。很多课文的后面,都会推荐同类文章的阅读,其实也是群文阅读的理念。比如《窃读记》的阅读提示中讲到“读书是一种高雅的习惯……名家谈读书经历或读书体验的文章很多,可以找几篇来读一读,比如冰心的《忆读书》、冯亦代的《书癖》、柯灵的《书的抒情》等”。同样在课文《纪念白求恩》的“积累拓展”部分,教材提出除了毛泽东还有朱德、宋庆龄、聂荣臻等人都写过关于白求恩的文章,可以作为拓展阅读,比较发现白求恩身上更多的优秀品质。
3.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中设置了一个专题探究,提出《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对鲁迅童年生活的叙述,不妨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考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鲁迅的成长经历。这就是典型的群文阅读组文方式。
4.综合性学习中的群文。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提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交友原则……如伯牙绝弦、管鲍之交,如朱光潜的《谈交友》,培根的《论友谊》等”,这实际就是一组关于探讨“友谊、交友原则”的群文阅读。
二、群文阅读教学实施建议
1.构建“自学—共享—共学”学习共同体。在群文阅读中,学生们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分子,学生首先要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通过与同学互动学习的机制,最后在合作中共同达成学习效能。群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往往是从自主阅读开始,学生在自主阅读阶段筛选出需要的信息,而后在小组或者班级内共享。群文阅读的课堂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享。怎样掌握阅读后的分享?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当中给学生搭建平台,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分享方向等。在共享之后,再次学习与讨论的过程称之为“共学”。“共学”的过程是一个交流讨论的过程,“共学”也会回馈到“自学”之中,在与其他读者交流后,得到的信息会回到读者这里,再次构建新的认知。
2.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思考的课堂。在群文阅读教学中,“自学—共享—共学”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求知欲,推动学生主动探究,主动产生好奇和疑惑,会对任何事情作质疑和评价。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回应,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教材没有明确指出“议题”的,需要教师设计完成,并向学生明示。“议题”要与群文建立严格的逻辑关联,以防止众多文本成为松散的排列。
3.搭建阶梯,关注差异,构建平等课堂。在群文阅读的讨论中,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是平等的,讨论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这样想过,用一些比较有建设性和支持性的语言,如“我很想知道你怎么会认识到这一点?”等,在这种讨论氛围下,才能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达成合作学习的效能。
阅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群文阅读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方法链接了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有效构建起了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凸显“高阶思维”特色,更好地贯彻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