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2020-11-25白银市第十中学
○ 白银市第十中学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既具有教化意义,又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承民族精神,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讲授历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教师的责任。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其教育意义不仅在于揭示历史事件,还在于它蕴含的道德观念的深入阐释。不了解历史,不深入学习历史,人就容易误入歧途,步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如,香港“废青”很难教化,正是由于缺乏历史教育造成了今天的这种情况。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时,可告诉学生,邓世昌率领北洋舰队誓死守护中国领土,给日本舰队以重击。在战舰、弹药俱损的情况下,他驾驶着残破的战舰,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最终不幸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以此教育学生:落后就会挨打。正是有了这些民族英雄的付出,才让我们有了现在的和平生活。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先辈们在特殊环境下生成的智慧结晶。自人类起源以来,中国的民族文化就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今天,这些文化成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动力。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事实和历史所承载的精神文化都要向学生阐述。例如,在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学术文化迅速发展。随着文化的繁荣,涌现出老子、孔子等一批流芳千古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道德经》和孔子后人根据其“仁”的思想编撰的《论语》等一大批著作,在今天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当学生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这些文化仍然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三、借助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
中华传统文化并非三言两语就可说清道明,古人凝聚的智慧成果,为后人留下指路的明灯。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的局面”一课时,历史教师可以借助电视连续剧《孔子》,截取剧中的相关画面,利用教室里的影音设备展示剧中孔子对某些问题的解答。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更为清晰的孔子形象;另一方面,在对孔子这一人物进行重点分析时,可与剧中某些角色进行对比分析。如此,既能使学生对角色有更深入的了解,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儒家理念的认识。播放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如果自己在这个场景中会如何选择,会怎样做,自己的做法和孔子的做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想法和孔子一致。借此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百家争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四、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文化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一门课程,如果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效果不大。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那么多的象征意味,人们过节的仪式感较为淡薄,再加上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的传统节日甚至有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趋势。因此,要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就必须真正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化的真实存在。如,在讨论当前汉服文化的热点问题时,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年代的汉服给学生进行相应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这种触手可及的文化,有条件的可以租用汉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感知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具有的魅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
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身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与学生一起投身于知识的殿堂。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人文修养和教学能力。如果能以身作则,博览群书,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那么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找老师解决自己遇到的难题,这样能将知识更深层次地传递给学生,使教学更具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