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阑尾炎的效果分析
2020-11-25杨成武
杨成武
(重庆市合川区中医院 重庆 401520)
阑尾炎是临床常见普外科急腹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发病率高,伴有右下腹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未能给予患者及时治疗,随着疾病进展,极易引发腹部穿孔、坏死、阑尾化脓等,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对于阑尾炎患者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为手术,可快速治疗疾病,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在临床得到广泛的应用[1]。本次研究以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我院阑尾炎病例 80 例为病例样本,旨在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遵循治疗方式的差异性,择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10 月我院阑尾炎病例 80 例分组,设置为对照组(40 例):男女比例21:19,年龄25 ~52 岁,均龄(34.62±4.63)岁;研究组(40例):男女比例23:17,年龄22 ~49 岁,均龄(34.21±4.35)岁。纳入病例均经临床诊断确诊;无手术禁忌症;排除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意识不清、认知障碍、精神异常者;凝血机制异常者;血液系统疾病者。本次研究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支持,患者及家属均表示同意支持。两组样本基线资料一致,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常规消毒铺巾,行气管插管麻醉,以右下腹麦氏点做手术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探查后找出阑尾,缓慢游离系膜并在根部、动脉处结扎,将病灶切除,缝合残端,如无渗血等异常情况后逐层缝合切口。
研究组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常规处理与麻醉同对照组,以肚脐上方做切口,建立插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维持压力15mmHg 左右,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同时处理腹腔积液、组织黏连,找出阑尾,将病灶周围组织剥离,充分显露阑尾及系膜,在根部开孔对阑尾、系膜结扎,采取超声刀及双极电凝处理阑尾根部,采取钛夹处理夹闭患者阑尾根部,术后释放气腹,清理腹腔留置导管,逐层缝合,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评价
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气时间(d)住院时间(d)研究组 40 40.28±5.61 15.62±3.24 4.37±1.12 3.36±0.95对照组 40 62.39±6.72 37.18±4.41 9.33±2.25 7.81±1.24 t - 15.974 24.917 12.481 18.017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并发症发生率评价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讨论
阑尾腔因血供障碍、细菌感染、阻梗狭窄等因素可引起阑尾炎,青年群体发病率更高,以腹痛、腹肌紧张、恶心呕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疾病突发突然、进展迅速,如未能给予及时治疗存在腹膜炎、穿孔的风险。采取开腹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大,出血量多,不利于术后恢复,且因腹腔脏器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术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大,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3]。
本次研究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取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手术损伤小、术后康复效果佳,且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其手术适应症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在控制及预防切口感染方面比传统开腹手术更具优势,术中避免阑尾和脓液直接与患者腹部接触所做切口,感染的风险大大降低,手术用时更短,同时术中腹腔及盆腔冲洗稀释脓液,也大大降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切除以电切、电凝为主,创伤小、出血量少,保证腹腔清洁,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更快,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尽快康复[4-5]。
综上所述,对于阑尾炎患者采取腹腔切除术治疗,相比传统开腹手术,临床疗效更为显著,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且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更有利于患者身心健康,故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