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1-25覃玉术
覃玉术
(中国贵航集团三〇二医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危险性大、并发症多、残疾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征,是目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高发疾病,由于发病后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因此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有效的治疗,对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起着关键性作用[1]。为更好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此次研究将替罗非班在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观察,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数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60 例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选取时间为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各30 例,观察组患者包括19 例男性和11例女性,患者年龄52 ~73 岁,平均年龄(62.5±2.2)岁;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17 例和女性13 例,患者年龄53 ~73 岁,平均年龄(63.0±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介入治疗后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每次服用剂量为100mg,1 次/d,共连续服用14d;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入替罗非班治疗,替罗非班注射液给药剂量以4ml/h 持续泵入24h 后停用,泵注完成后再给予患者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服药方法与剂量参照对照组,治疗2 个星期。
1.3 观察标准
采用EDSS 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改善情况,6 分为总分值,分数越低症状改善越好。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ADL 量表评分,满分为100 分,指标改善越好分数越高;同时记录治疗后两组发生的出血并发症情况并对比。
1.4 治疗有效率判定标准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生命体征平稳,经检查脑神经功能损伤较轻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较好,生命体征基本平稳,经检查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为中度表明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未得到明显改善,生命体征仍处于危险状态,脑神经功能损伤严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对比组间患者脑神经功能症状及生活能力
两组患者治疗前脑神经功能症状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改善明显,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计量指标评分结果对比情况(±s、分)
表1 两组计量指标评分结果对比情况(±s、分)
组别 例数 脑神经功能症状改善评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5.5±0.6 2.9±0.2 61.4±1.2 85.3±2.4对照组 30 5.6±0.7 3.3±0.4 61.5±1.3 72.8±2.1 t 值 - 0.5940 4.8989 0.3095 21.4689 P 值 - 0.5548 0.0000 0.7580 0.0000
2.2 对比组间患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为96.7%,且发生的并发症仅为6.7%;而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仅为80.0%,并发症达到了26.7%,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对比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高凝血以及高粘度的血液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使脑部血液发生供应障碍、缺血及缺氧,进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患病后严重损伤脑神经功能,因此导致患者救治后的致残率极高[2]。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抗凝、扩张血管、抗感染及溶栓治疗,通过治疗恢复患者脑部正常血流,减轻缺血程度及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3]。但由于介入疗法易损伤患者血管内膜,增加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从而会影响患者的介入治疗效果。所以,临床将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给予辅助治疗[4]。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该药为水杨酸的衍生物,能够对体内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产生以及血栓素A2 生成进行抑制,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栓形成的作用,但由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比较危重,单一用药的效果仍不理想。为此,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添加了替罗非班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替罗非班属于非肽类受体阻滞剂,能够有效阻滞血小板膜糖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受体结合,从而达到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并且能够改善梗死血管收缩及炎症程度,同时配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从而减轻患者脑神细胞损伤程度[5]。
由上可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最终能够取得较高的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性也较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