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对大豆市场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①
2020-11-25蔡健聪姚纹倩何烁阳
蔡健聪,姚纹倩,何烁阳,吕 敏,肖 玲
一、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大豆市场的影响分析
受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影响,国际大豆贸易格局发生明显变化,在阿根廷和印度大幅减产、国际大豆需求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期货结算价格不涨反降,中国大豆进口格局和进口成本也随之发生改变。
(一)美国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市场的地位
近十年来,中国大豆市场需求扩张,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对于肉类、水产品、大豆油等消费日益增加。而中国的大豆年产量始终维持在10 万~15万吨,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份额越来越小。中国作为世界大豆第一大进口国,大豆进口在中国大豆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量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30%~45%左右,占中国大豆消费总量的20%~35%左右。中国反制美国大豆进口将改变大豆的全球贸易格局,引起国内消费市场新一轮变革。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加征25%进口关税以后,关税税率上升到28%,增值税税率维持在10%,综合税率增加到40.8%。如果仅考虑美国,进口美国大豆的价格将比过去提高24.27%,大幅提高了美国大豆进口价格。由于中国对主要大豆进口国的大豆进口数量都是有弹性的(高颖,2007),对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大豆出口价格的变化很敏感,因此,关税的大幅调升必然使得对美国大豆的进口大幅减少,国内大豆市场将出现需求缺口。
(二)加征关税后国内大豆供求情况
自1997年以来,中国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大豆的比重逐年提高。南北半球气候因素差异对世界主要大豆生产基地和大豆生产国造成的生产周期影响导致了中国从美国和南美的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进口存在季节性特征。 美国和巴西、阿根廷收割大豆的时间分别在每年的秋季和春季,按一个公历年计算,北美大豆的平均库存持有成本在当年10 月至次年4月低于南美大豆,在不考虑贸易战的因素下,国际大豆进口价格通常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此时美国大豆相对于南美大豆具有比较优势,而贸易战措施加征高额关税势将极大地削弱这种优势;与此同时,每年的5月到9月南美大豆的比较优势更为明显,我国大豆进口来源的季节性周期性特征将因为加征关税的施行而产生变化。
中美贸易摩擦后,中国对美国大豆进口大幅下降,2018年10 月至次年1月进口美国大豆的总量仅达2017年同时段的0.15%②数据经美国农业部USDA供需报告和海关总署统计月报整理得到。,而进口巴西大豆的总量同时段高达约2092万吨②,使得2018年巴西大豆进口量全年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从进口来源看,中国主要大豆进口国分布在阿根廷、巴西、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联邦和乌拉圭六国之中,加征关税后中国进口商快速转向其他五国,其中巴西是主要进口国。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巴西大豆进口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份额已达86%以上,同期,中国的大豆年平均产量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年消费量即国内平均需求在时间序列上呈线性关系,进口来源国的转换使得国内需求缺口短期内得到满足。
(三)加征关税后大豆价格变动情况
中美贸易战爆发后,由于市场变化和价格波动的影响,我国进口商扩充进口来源调整进口比例,趋于从南美的阿根廷和巴西进口更多的大豆,这就有效弥补了由于加征关税引起的对美进口大豆的空缺,有效缓解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
2018年国内大豆价格整体来看持平略跌,国际大豆价格持平略涨。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2018年大豆补贴近年来首超玉米补贴,豆农种植积极性高涨,自产大豆比例增加。与此同时进口渠道的多元化,进口比例的灵活调整,进口周期的季节性调配都逐渐削弱了对美国大豆进口的依存度;国内大豆价格平稳运行,大豆市场总体供需波动程度不大,进口总量尚且维持在正常水平,对美国进口大豆加征关税带来的价格影响主要集中在大豆及其关联产业内(普蓂喆,2018),对整体物价的影响相对较小。考虑到南北半球大豆收割和上市的季节性差异,大豆进口价格会随之产生较大的浮动。因此,在加征关税的背景下,中国进口商在大豆进口时是规避风险的,但是选择扩大巴西大豆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豆进口成本①设定成本对照的基期为2017年及之前的年份。,如新一轮贸易合作和季节劣势所产生的隐性成本。那么,多元化进口策略的长期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扩大进口来源和提升国内产量,从而有效规避贸易摩擦以及南北半球供应季节性引起的贸易成本上升。
二、应对策略
(一)调整大豆进口结构,实行进口多元化策略
中国进口美大豆仅占巴西和阿根廷产量总和的20%②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数据库。,我国可以将对美国的大豆需求转移到其他国际主要大豆生产国,如巴西、阿根廷等,加强与其他大豆生产国之间的贸易合作,降低对单一国家进口大豆的高依存度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应当注重提高与这些国家之间贸易的稳定性,鼓励并支持中国企业开拓市场,与巴西、阿根廷等大豆主要出口国政府建立并维系好关系,与这些国家签订长期大豆进口协议。此外,近年来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大豆的产量和出口量增长也比较快,未来这些国家也可能成为我国新兴的大豆进口国。
(二)增加大豆替代品的进口和消费
减少美国大豆进口后,我国可以调整相应产品的进口策略,采用增加大豆替代品的进口和消费来弥补美大豆的供应缺口,也可以通过降低大豆替代产品及其下游产品的进口关税刺激对替代品的进口。我国大豆主要用于炼制豆油和豆粕,对于豆油,国际植物油贸易超过8000 万吨,我国可以通过加大对菜籽油、葵花子油、棕榈油、棉籽油等油类植物油的进口来替换豆油的需求。对于豆粕,全球粕类贸易产品丰富,规模较大,如菜粕、葵粕、鱼粉、花生粕等,可以通过增加对应的替代品来满足国内对豆粕的需求。此外,我国对于豆粕的需要主要在于饲料,尤其是猪饲料,可以鼓励企业研发新型饲料配方来降低豆粕需求,或在不影响成本的情况下采用其他替代品作为饲料的主要成分。
(三)提高国产大豆在大豆需求中的占比
提高国产大豆在大豆需求中的占比主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就这两方面有以下几点建议措施。第一,加快国内大豆种植环节建设,支持主产区转型升级。切实实行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优惠政策,继续推行大豆生产者补贴,提升豆农的种植积极性,鼓励国内农民扩大大豆的种植规模,增加国内大豆的供给,促进国内大豆生产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承包制,注重大豆生产环节的规模化、组织化和专业化,提高大豆生产竞争力。第三,加大农业技术支持力度,提升大豆的单产和品质。国内大豆大多是非转基因大豆,单位产量和出油率都较低,可以通过品种改良、耕地优化、机械规模化生产、科学种植、政府财政补贴扶持等方式,优化大豆种植流程,提高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四)拓宽进口大豆原料来源
拓宽进口大豆原料来源是基于国内种植生产的一种延伸方式——“国际生产”,即通过政策引导、跨国公司或国际合作等方式进行的一种掌握主动权的跨国境种植生产方式,也可以理解为对农业的国际投资。一方面,可以借鉴日本增加供给国的方式,引导适宜种植大豆的国家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对一些气候适宜的国家降低甚至取消大豆进口关税,会刺激这些国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扩大对大豆的种植,从而优化我国的大豆进口结构。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政策扶持一些大的农业企业走出去,到南美、东南亚、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地去投资大豆,利用国际耕地资源,建立海外大豆种植基地,优化我国的大豆供应渠道。此外,还可以投资国外农产品贸易企业,与国际农业协会密切合作,提升我国大豆产业链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