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与对策①
2020-11-25郭炳南
郭炳南
一、引言
自1998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各高校迅速发展,2001年招生本科院校达到132所,2004 年发展到327所,到2019年超过400 所。随着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的提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将需要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投身于公共与社会治理之中。因此,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级管理人才成为当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从而改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高质量发展。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学科专业性不突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自1999年开设至今已有20 年整,原国家教委提出该专业的培养要求是:“培育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对此专业进行清楚的界定,例如大多数高校没有分清楚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甚至还有的高校直接将这两个专业共用一种培养方案,还有的高校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办成了一个大杂烩,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环境、教育等学科的课程,甚至农学的课程都安排进培养方案。任课老师也避重就轻地上课,例如经济学的老师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找不到公共管理的侧重点。几乎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觉得他的课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不重要,因此学生也不重视。长此以往,公共事业专业的学科专业性无法显现,学科专业核心知识也没有被提炼出来,从学生到老师都对该专业的学科属性无法产生清楚的认知。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派生于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一级学科,一方面,多学科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多学科杂糅交叉的特点也使得本专业缺乏一个清楚的培养目标。各个学校开设时间不同,对本专业的界定以及专业建设的侧重点也不同,并且部分学校专业建设特色难以形成。许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对此专业的认识还存在较大分歧,有的学校认为目前应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通才”;而有的高校认为目前应该培养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的“专才”。各个高校普遍存在对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层次上的界定差异,因此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培养目标模糊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组建比较困难,因此大多数高校开设此专业仅仅是在原有师资力量基础上进行了整合调整,而缺乏对口专业的老师。有的高校将其设立在人文社科学院、经管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以及相应的学院如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等,将公共事业管理与教育学、法学、医学、环境管理、经济学等学科相结合进行多方位人才培养,由于这样的课程设定增加了老师教学的知识多样性,因此要求老师需具备广阔的知识面,但同时具备这些素养的老师比较紧缺。同时,由于公共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具备公共管理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较少,每年培养的博士远远满足不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需求,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对口的师资缺口较大。此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但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在公共部门服务经验的教师比较少,导致具有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四)就业竞争力弱
首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标在于为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行政机构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但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实行“逢进必考”的公开考试,对本专业学生并无优先权,而且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职位相对稳定,人员流动性差,因此提供的职位较少。其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针对性较低,教育部规定了五大领域,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造成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的“大杂烩”“万金油”现象,以至于找工作难度较大。最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存在较大的雷同性,但社会接受度不及行政管理专业,难以形成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
三、加快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界定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属性
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学科专业,根据自身发展的侧重点来选择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优势,比如医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将其侧重点放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将其侧重点放在教育事业管理;资源与环境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将其侧重点放在环境保护事业管理。总之,不同教学资源、就业优势的高校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将专业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让老师和学生都明确这个专业开设的意义与就业的方向。但如果在经济学院、人文学院以及管理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该将其与行政管理专业划分开来。此外,各个学校应该明确公共事业管理开设的优势以及学生就业的前景,要更加强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通过更多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来体现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多样化与专一性相结合,既有经济学、管理学等通识类专业课,又需要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等体现专业属性的核心专业课。
(二)确立更加清晰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需要突出公共事业与管理两大关键,强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性与实践性,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意识、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公共部门从事管理的高级人才,实际上多数专业对于公共部门的定位太过于狭隘,只专注于政府相关部门。因此,需要树立更加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开设学校的固有特色,充分展示本专业的培养特点与特性,找准本专业的培养定位,这样有利于本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的选择时需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视野,强化公共管理的特性,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既要有为政府相关部门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也要有为企业或其他非营利机构培养人才的广泛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专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短缺、教学水平不高的突出矛盾,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来加以改进:第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结合各个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办学特色和方向,优化教师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加大优秀教师的培养。第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年轻教师。大力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青年老师,青年老师具有较快的适应能力,能较快地接受新事物。不局限于公共管理专业,可以适当补充社会保障、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专业的博士。第三,尝试聘用校外兼职教师。为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者、政府部门公务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经验传授和实践指导。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选派优秀的教师去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专业办学经验,加强国际学术联系,提升专业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四)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就业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应用性比较强,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技能的培养。第一,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设实践课程,把实践课程和理论结合起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第二,增加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足量的资金和设备支持能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也能增加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第三,建设充足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学校、社会、政府的联合力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签订社会公益组织、政府部门或者非营利性组织,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提供咨询、实践等活动。第四,转变教育观念。从观念上改变增加师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树立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培养出更多的知识型+应用型人才,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