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0-11-25吴菲
吴 菲
一、研究背景
“一带一路”倡议最早于2015年提出,截至2019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已召开过两届,会议规模在不断增长。不断扩大的“朋友圈”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受到沿线国家的欢迎,而且很多域外国家都对此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部分域外国家来说,“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促进互联互通,同时,对于构建新型国际经济社会规则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契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在亚太、欧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3%,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30%以上。同时大多数沿线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因此,在如此广阔的市场内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将大有可为。
二、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起源于货币国际化,而目前学术界并未对“货币国际化”的概念形成统一的意见。在众多概念界定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概念是由Cohen于1971年提出的。Cohen 认为,如果一国货币在发行国以外的国际市场中发挥货币的职能,那么这种货币就成为国际货币。具体来说,当一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中发挥记账单位(计价)、交易媒介(结算、投资)和价值储藏(储蓄)这三大职能时,该货币就完成了货币国际化过程。本文将从货币职能角度对人民币国际化现状进行分析。
(一)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
在2009年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实现的基础,但是按照当时的结算量来看,并不能把人民币称为结算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帷幕的正式拉开是2009年中国正式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率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和东莞的365家企业进行试点。试点推行后,市场反应非常强烈,为了满足不断高涨的市场需求,试点范围于2010 年6月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并于2011年8月扩大到全国。2012年6月,试点范围包括所有从事进出口的企业。
试点范围扩展到全国后,人民币跨境业务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结算规模不断扩大。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2011年1至6 月期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达到了9570 亿元,相比2010 年同期增长了13倍。虽然结算规模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但在近些年月平均结算规模稳定在4000 亿元上下。同时,人民币结算业务还呈现出货物贸易为主、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占比较少的特点。根据官方数据,货物贸易结算在2017年和2018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75%和71.6%,而同期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量占比仅为25%和28.4%。尽管服务性贸易结算规模较小,近年来其增长非常迅猛,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必须清醒认识的是,虽然近年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比例不断上升,但是与美元、欧元、日元等传统主要国际货币的结算量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二)人民币作为跨境投资结算货币
一种货币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发挥交易、结算职能是该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的数据,2018年,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0.75万亿元,同比增长65%,直接投资、证券投资、跨境融资净流入在资本项目净流入量中的占比分别为21.7%、69.3%和7.6%。
1.直接投资
2018年,直接投资项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66万亿元,同比增长61.1%。为了促进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为充分地发挥投资结算职能,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境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限定的额度内开展人民币境外投资业务,即对外直接投资。2018年,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8048亿元,同比增长76.2%。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鼓励境内企业充分利用外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2018年,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86万亿元,同比增长57.5%。
2.证券投资
为了对金融中国资本市场的外国投资者进行监管,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开放,“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应运而生。QFII 制度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有关部门审批通过后,才能进入中国证券市场。具体的进入方式为: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将其转换为人民币后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这一机制一方面保证了中国金融市场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证券市场。QFII 制度的成功实践为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打下了基础。QFII制度运行10 年后,2011年,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联合发文,实行“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RQFII)。与QFII制度不同,RQF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使用境外人民币进行境内投资,同时还简化了监管流程。初期试点额度约人民币200 亿元。随后的几年中,RQFII业务规模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末,共有19 个国家和地区被授权开展RQFII业务,投资额度合计1.94万亿元,205家境外机构备案或申请投资额度合计6467 亿元。
(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
如果一国政府把另一国法定货币当作本国外汇储备,那么该货币便具备价值储存功能。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通常一国中央银行不会公开本国外汇储备构成,但美国、日本等国会详细公布本国外汇储备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承诺只会向公众发布基本外汇储备信息,获得了部分成员国外汇储备的构成数据,由此建立了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数据库(COFER)。仍有一部分中央银行只向IMF 报告本国外汇储备总额,但不公布本国外汇储备的构成币种及占比。
随着监管不断完善,IMF获得的各国外汇储备数据越来越全面。截至2019年第一季度,所有IMF 成员国汇报的外汇储备规模约为11.59万亿美元,其中可划分币种的外汇储备占比为94.05%。在可划分币种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仍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占比为61.28%,第二名是欧元,占比为20.24%,而人民币已经成为第五大储备货币,占比为
1.95%。
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分析
经过10 年的努力,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英镑、美元、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进程背后都有政府的推动,而且政府的措施确实对本国货币国际化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抓住历史机遇期,出台一些具体的推进措施。
(一)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分析英镑、美元等货币的国际化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这些国家首先实现了经济上的崛起,然后深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在逐步提升自身经济、政治地位的同时推行货币国际化。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国际化程度是一国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成就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同时,要认识到中国“粗放式”发展方式已成为抑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力量。一方面,切实解决好财税体制不健全、营商环境待优化等一系列制约创新能力的问题,依靠创新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另一方面,推行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比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等,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
(二)提高我国金融发展水平
首先,只有当一国金融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其金融市场才能为投资者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其次,只有发达的金融市场才能对抗货币国际化后随之而来的各种冲击。所以,较高程度的金融发展水平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一是要逐步推动国内金融市场双向开放,实现金融市场多层次发展。同时要在渐进、审慎、可控原则的指导下,将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相结合,减轻金融开放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二是促进国债、股票等证券市场的充分发展,进一步完善利率、汇率等价格形成机制,降低外国投资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门槛,确保人民币流动以及保值增值渠道的畅通。
(三)加强区域合作
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虽然都是国际货币,但各自的使用范围仍然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货币发行国与不同地区经贸合作的紧密程度。而且从各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历程来看,每种货币都或短或长地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区域化过程。所以当前有很多学者都赞成人民币国际化应实行“三步走”战略,即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目前周边化任务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则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具体来看,一是要提升人民币互换规模,促进人民币在国际经贸中使用比例的上升,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二是要借助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开发银行在海外积极开展人民币投资业务,推动货币合作由双边向多边发展。三是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增大与沿线国家投资和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增加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