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POC线上教学分析与设计
——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

2020-11-25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21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个性化基础

孙 婕

(连云港开放大学 信息工程系,江苏 连云港 222006)

0 引言

职业院校担负着教育培养各类不同层次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基于职业需求设置开放课程,形成以工作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其突出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掌握基本操作技巧,了解新兴信息技术,并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公共基础课程[1],近些年,虽然各类院校都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改革,尝试将新的教学技术、教学理念融入该课程,但仍存在着课时安排不合理、如何提升教学内容、如何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等现实问题。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的出现与发展为教育者们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然而MOOC的“大规模”“开放”导致其“制作成本高”“缺乏有效的学习管理”“低成功率”等突出问题,限制该技术更有效的推广。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特点是吸收、传承了MOOC的知识点分解讲解、定期有效测试、基于平台的学习者分析等优点,同时具有“小规模”“限制性”特点,可针对小规模的用户群,有利于更有效地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更为适合个性化教学。随着“互联网+”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为SPOC教学模式引领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就目前形势而言,高校SPOC模式的研究仍存在不足,譬如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教学,大班授课,需要进一步探索线上线下教学中如何实现翻转课堂,主观题如何提高评价可靠性等。良好的SPOC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使SPOC课程更好地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求,增强学习者学习的体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 课程概述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新生开设的一门通识类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办公软件操作,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此课程教材一般是将讲授内容分为5个模块,即计算机硬软件基础知识、文字处理部分、电子表格部分、演示文档部分及网络基础应用。

作为一门通识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应用于各个专业,学校一般也将这门课程进行合班排课,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可其中也出现不少问题:(1)课堂上学生人数众多,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进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人数众多的通识课,问题尤为突出,容易造成部分学生消磨等待,部分学生难以消化的现象,长此以往,消磨掉学生学习兴趣,无法保证教学质量。(2)难以实现课程与专业对口,因材施教。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通识课程,所有专业学生入校后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本课程,而且一般都安排合班教学,有时候会安排不同专业学生一起上课,所用教材也是相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的教学内容、进度、方法、考核形式均相同。(3)考核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无法全面考查学生掌握情况。“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实践性强的基础课程,通常与计算机一级B考试相结合。在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主要针对一级B考核,利用试题库进行讲解,同时学生也利用试题库进行相应的训练,但在这其中忽视了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内容固定刻板,形式多为选择、文章修改、数据统计、PPT修饰等固定考核项目,教学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和灵活性,无法真正考核学生操作水平。(4)课程讲授形式固定单一,教学无法体现个性化。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般需要结合实训,巩固操作步骤。传统教学一般是讲授一个知识点或操作,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进行练习,用时较长,训练时间无法准确估计。与此同时,授课形式固定单一,枯燥乏味,授课内容难以与计划进度契合,更难以个性化教学。

2 充分利用SPOC平台,整合教学资源,利用混合式教学形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应与学生专业相呼应,通过对专业对口岗位的调研,明确目前社会各企业岗位的工作人员对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再结合学校对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方案,编写教学大纲。

(2)通过专业对口岗位的调研,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操作内容为蓝本,编写课程的实训手册,学习如何应对岗位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课程考核中检验学生的应对能力。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可以在线上发布,学生可以提前预习,以自学为主。重点和难点部分会在线上提供小视频进行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答疑方式进行深度探讨。

(3)当前正处于大数据时代,数据庞大且更新速度非常快,技术发展异常迅猛。作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任课教师,需要将课堂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不断更新、搜集、整合现有资源,以满足教学、学习需求,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资源,同时将资源按专业进行分类,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求。

(4)任课教师可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转换。教学环节中,师生需要增加彼此之间的互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教学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做中学等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2]。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依据自身学习需求,找寻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进度,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

(5)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方式,以期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主要是考虑学生学习的差异性而设计的教学方式。首先,分层教学可以满足各种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从而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其次,分层教学容易调用学习者学习积极性,消除学习畏难情绪。最后,分层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依据前期调查,制定灵活的对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实施方案。

(6)完善考核机制,更全面、有效地获取教学反馈。课程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期末考试所在比重特别大[3],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无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课程考核应该更注重学习过程及学习积累,可以设置过程性考核机制,将内容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一个考核项目,按知识的重难点加上比重,这样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加注重日常实践的积累。

3 “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可行性运行方法

(1)借助成熟平台,建立开放课程。可以在超星或类似平台,发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短视频或项目实践资料,通过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线上的资源学生可以对知识点预习,实现自主研究式学习和开展小组协作。

(2)师生实时交流、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视频编辑成小视频,以供学生线上温习、预习,也可以将课堂上无法完成的项目在平台上交流,课后协作完成。教师也可以在线发布作业、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课程答疑等。

(3)优化过程性考核,力图真实反映学习效果。过程性考核不仅是课堂上的表现,将考核反映出学生一贯的学习态度。许多较大项目无法在课堂上实施,可以延伸到线上,这样更能反映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协作、耐力等综合能力,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

4 结语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进教与学的重大变革,把现代科学网络技术融入高职教育,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更好地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互动的多样化,打破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实践与思考时间,更好地实践在做中学,学有思,思而变。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个性化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