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儿童依恋关系测评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 *

2020-11-25施妙云陈建涛虞沁征吴周颖

读与写 2020年25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游戏

施妙云 陈建涛 虞沁征 吴周颖

(嘉兴学院 浙江 嘉兴 314200)

前言

自闭症存在三大核心障碍,表现为:社会交往功能的损害、语言沟通能力的损害以及重复刻板性的行为兴趣等方面的障碍。缺乏依恋行为ASD儿童常见的行为之一,严重影响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目前对自闭症儿童行为进行干预的主要措施有药物治疗、榜样学习、行为纠正和训练、早期教育等。张志勇[1]等指出,自闭症儿童还存在大肌肉力量和耐力差、平衡和协调能力低、运动技能低下且体质状况普遍较差等问题,而大量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的许多问题行为都和缺乏运动有一定关系。运动既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又可以促进儿童的心理、语言、情绪等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运动干预有助于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也有助于缓解自闭症症状。在体育游戏对依恋行为的影响研究中,杨经伦[2]等在实验后指出,亲子体育游戏对改善留守儿童不安全依恋行为有积极的干预作用。除此之外,韩流[3]等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团体体育游戏对幼儿的不安全依恋行为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1.自闭症儿童依恋关系测评研究进展

目前,评定儿童依恋关系的常用测量工具是“陌生情境测验”(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SSP)和沃斯特-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Waters and Deane’s Attachment Q-set)。其中,SSP已被多次证明为两岁以下儿童依恋特质测量评定的可靠工具,在跨文化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Q-set适用年龄为2-6岁,相较于SSP的适用范围更广,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与评价儿童与母亲或保育人员的依恋关系[4]。目前国内最常用的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以外,还有成人依恋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

国内学者张福娟[1]等用《自闭症儿童依恋行为调查问卷》对278名自闭症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依恋的总体水平低,一方面体现在较少地回应要求或接受鼓励;另一方面体现在过多地关注自我—忽略他人,同时对于个别活动、玩具或其他物品都有单一刻板且奇怪的兴趣。谭琴[5]等研究发现ASD儿童在不安全型依恋上所占的比例远远高于安全型依恋。邓红珠[6]等采取陌生情境法对187名自闭症婴幼儿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依恋中也是安全性依恋少,且类型分布比例为:淡漠型66.8%、安全型7.5%、缠人型3.2%、混乱型22.5%,自闭症儿童对养育者的依恋类型主要属淡漠型和混乱型。学者侯雨佳、邓猛[7]等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安全型、混乱型儿童的表现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儿童表现大体相同,但是淡漠型、缠人型依恋是我国儿童特有的。

国外学者使用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修订版)研究后发现,自闭症儿童会对照顾者产生选择性依恋,且他们能够形成以安全感为标志的依恋。在观察儿童对分离、团聚的反应后,研究者将其分配至五种模式的一种并根据反映强度进行加权,最终得出结论: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儿童和正常发育的儿童在面对分离、团聚时产生的行为反应并无太大差异[8]。还有国外学者使用Ainsworth’s Strange Situation(修订版)对15名自闭症儿童进行测验评估后发现这15名儿童都表现为无组织的依恋模式,且其中40%的儿童表现为安全型依恋。在对儿童与母亲的互动进行测评后,研究者们又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的母亲比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母亲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而安全型依恋行为的儿童与母亲的互动更多[9]。

2.自闭症儿童依恋行为干预研究

国内外学者结合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运用多种途径来对自闭症儿童的依恋关系进行干预,以下为正强化法、RDI疗法和体育游戏干预三种途径。

2.1 正强化。正强化是指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可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10]。余乐、黄娟[10]等以一名4岁自闭症儿童为被试,采用正强化、榜样学习法、集体支持法、环境调整四种干预方法对其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研究发现,在干预的初步巩固期,干预对象找父母的次数从五分钟一次达到了一小时一次,在干预一个月后,干预对象对父母的依恋行为有所改善。陈淑鄂[11]等的研究,是以一名5岁孤独症患儿为被试,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正强化法不断刺激孩子以形成条件反射,使孩子与母亲不断建立起母子感情。经过半年的调治发现,孩子的症状有了明显好转。正强化法使得ASD儿童能够在沟通、交际等的行为上得到刺激强化,从而培养正确的交往能力。

2.2 RDI疗法。RDI疗法是一种对儿童孤独症有效的治疗方法。该疗法以孤独症儿童适应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为重点,训练中强调父母的“引导式参与”,用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地使孤独症儿童产生运用社会技能的动机,从而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社会技能,发展与他人分享经验、享受交往及建立长久人际关系的能力[12]。

国内学者张红静[13]等在研究结果中表明,经过12个月的RDI疗法训练,45例孤独症患儿在语言、行为及社会交往等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RDI疗法能够改善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症状,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与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一致[14][15]。

2.3 体育游戏干预。近年来,游戏治疗日益受到关注,教育者逐渐认识到让特殊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宣泄情绪、矫正行为更符合特殊幼儿的年龄特点[16]。有国外研究者研究发现,适当激烈的体力运动对广泛性的各种问题行为有显著的消弱作用[17]。

杨经伦[2]等以3名不安全依恋儿童为被试,6名安全依恋型儿童参与游戏,分4个阶段设计25次亲子体育游戏。经过前测、干预介入后评测、撤销干预后评测、社会效度评测四步过程,表明3名被试在亲子体育游戏干预后依恋指数呈上升趋势,并且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来越明显。在第4次亲子体育游戏干预后依恋指数已高于0.33标准界限,3名被试者依恋类型转变为安全型。在撤除干预后的5周内,依恋指数呈下降趋势,并有两名被试者在撤除干预后的第2次评测已由安全型重新转变为不安全型,说明亲子体育游戏对儿童不安全依恋行为有积极的干预作用。

韩流[3]等以3名不安全依恋幼儿为被试,7名幼儿为实验参与者。根据团体体育游戏干预的阶段,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24次团体体育游戏。经过前侧、正式干预、后测三步过程,表明幼儿随着游戏进程的展开与强化,不安全依恋行为逐渐减少,各方面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3名被试依恋类型均转变为安全型,说明团体体育游戏对改善幼儿不安全依恋行为具有明显的干预作用。在游戏治疗领域影响较大的两种游戏治疗,根据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发挥的指导作用的大小,将其称为指导式游戏治疗(Directive Play Therapy)和非指导式游戏治疗( Non-directive Play Therapy)[19]。在毛颖梅[17]等的研究中,以一名女童为被试,在基线期A、指导式游戏治疗阶段B1、非指导式游戏治疗阶段C1、指导式游戏治疗阶段B2、非指导式游戏治疗阶段C2这五个阶段对个案进行共28次游戏治疗干预观察和6次自由游戏观察。研究表明,个案在干预期与治疗者进行目光接触次数有所增加,非指导式游戏治疗阶段增加明显并趋于稳定且游戏治疗有助于增强个案与人沟通的意愿。

3.小结

近20年,针对于自闭症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在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在测量工具方面,国内外都已有不少系统的、专业化的评定儿童依恋关系的方法。现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中大多数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经过科学干预可以建立安全性依恋关系,但仍需要大量的有关干预措施队列研究来证实。同时,关于自闭症儿童依恋行为的研究需要在语言、动作发展及感知觉的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综合研究,旨在更好地促进自闭症儿童建立安全性依恋。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游戏
关爱自闭症群体应从消除误解开始
关爱自闭症群体要从消除误解开始
“基因剪刀”或可减轻自闭症症状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84
自闭症是个什么鬼?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留守儿童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