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改变的世界

2020-11-25宗涛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中央银行金融危机货币政策

文/宗涛 编辑/张美思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也将深刻影响宏观经济图景,并将引发持久而不可磨灭的长期变革。

有人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等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加上1929年大萧条,再加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次疫情是公共卫生危机叠加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不仅如西班牙大流感那样造成大量死亡,还给经济社会运行按下了停止键,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和产出大幅下降,一如1929年的大萧条;此外还导致了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美国股市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数次熔断,美欧股市短期下跌幅度超过2008年雷曼破产时期,原油期货也戏剧性地跌到-4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几次危机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转折点。1918年大流感向同盟国的蔓延,极大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也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29年大萧条在经济上拉开了政府干预政策盛行的大幕,在政治上也更为极端主义,乃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少数国家逆全球化、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思潮空前汹涌。

既然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堪比上述几次危机,那么也将给全球格局带来深远的调整变化。至少在经济领域,理论与政策或发生较大改变。笔者猜测,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可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相对独立于政府,特别是相对独立于财政,在很多国家被奉为稳定经济和物价的圭臬,这与现代中央银行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演变密切相关。现代中央银行,在理论上肇始于上世纪60年代之后兴起的货币主义、理性预期理论等新古典经济学,在实践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保罗·沃尔克1979年担任美联储主席后塑造的。理论和实践的交相印证,奠定了中央银行从更长期视角维护经济物价稳定的专业、权威地位。

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相对独立的教条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也不曾动摇。危机后,各国还普遍进一步提升了中央银行的地位,充实了中央银行的职能,特别是赋予中央银行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权力,并负责组织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此次疫情暴发后,因为有了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中央银行轻车熟路地开启了宽松模式。而此时,中央银行已缺乏政策操作空间,有的进一步搞负利率,有的启动无限量化宽松。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政策传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政策的配合。财政可以直接将钱撒向企业和家庭,同时提供一定程度的担保,支持金融机构提供信贷,帮助中央银行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就此而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从没有过如此紧密的合作。这套政策甚至有所谓“现代货币理论”作为支撑。现代货币理论将中央银行置于政府特别是财政部门的从属地位,要求中央银行抛弃独立性,支持财政扩大赤字。简单来说,中央银行需要支持财政花钱。对于主流经济学来说,现代货币理论完全是颠覆性的;对于中央银行家来说,更是危险而可怕的。

这一理论在疫情之前,完全登不上大雅之堂;疫情暴发后,却似乎成了“香饽饽”。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目前实施的货币政策,与现代货币理论的主张几乎毫无二致。为中央银行政策辩护的人会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法律保障,疫情应对期间仍致力于自己的传统使命,仍在捍卫价格稳定,并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只不过碰巧与现代货币理论的主张相似;等到疫情控制住了,就会收紧政策。但这并不能撇清与现代货币理论的关系。现代货币理论并非简单地主张搞通货膨胀政策,而是说在保持通货膨胀稳定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应该无条件支持财政花钱。

而从通货膨胀的角度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总体上一直处于低位,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时间并不比存在通货膨胀的时间少。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纸币体系真正确立后,缺少了实物锚,通货膨胀问题被认为将不可避免地更加突出;但这种情况总体上并没有出现。这可能是中央银行成功履职的结果。但无论如何,如果通货膨胀成为总也不出现的“狼”,谁还会相信喊“狼来了”的中央银行呢?

总而言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每个人的生活,也将深刻影响宏观经济图景,并将引发持久而不可磨灭的长期变革。

猜你喜欢

中央银行金融危机货币政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从纸币到虚拟货币的转变将增强中央银行的力量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中英央行资产负债表差异比较研究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分析
对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思考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思考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