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企业跨境资金管理对策
2020-11-25王雪艳编辑王亚亚
文/王雪艳 编辑/王亚亚
对于中资跨国企业来说,疫情期间,应当尽快整合信息平台,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云端实时汇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以实现境内外资金的云端管控。
当前,很多中资企业集团资金链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较大影响,尤其是跨国企业,其海外现金管理、跨境支付、汇率风险管理等的难度都在加大。作为全球化的一份子,中资跨国公司要高度重视跨境资金管理,不仅要进一步健全内部管理机制、优化管理手段,还要及时把握新的政策动向,并做好风险管理,方能平稳度过这一特殊时期。
跨境资金管理承压
一是境外客户回款难、周期长。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蔓延,全球经济受到巨大冲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4月3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疫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以需求端为主。外需不足、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对企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对中资跨国企业的影响尤为严重:境外项目延期开工、停工停产,清关速度减缓,运输效率降低,客户资金吃紧,全面居家办公,均使得境外客户收款期延长,回款更加困难。与此同时,因需求疲软,境外客户订单骤减,企业库存增加,则加重了企业的仓储成本。
二是资金结算效率降低。与单纯的境内业务相比,跨境业务受业务类型、交易货币、结算币种、清算方式等的影响,资金结算程序和金融机构审批链条相对更长,中间环节较多,所需单证复杂。疫情蔓延以来,世界各国金融体系和支付清算系统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线下业务全面叫停,许多业务单证不能及时取得,而电子渠道又无法全部覆盖国际结算业务,结算流程和支付系统需要进行临时调整,业务办理时间延长,都导致企业资金结算效率下降。
三是境内外资金互联互通不顺畅。长期以来,中资跨国企业一直都在追求“全球资金统一管理”;而现实中,境内外主体间因市场地位、政策环境、金融监管、信用等级等存在较大差异,境内外资金仍难以互融互通,资金的跨境流动仍有一定壁垒,企业的财务成本因此上升。尤其是此次疫情暴发呈现先国内后国外、长期持续蔓延的趋势,各国应对疫情的经济金融政策频频出台,跨国企业境内外资金余缺不断变化,给资金互联互通带来更大障碍。
四是外汇风险加大。由于疫情导致经济活动停滞、股市波动、原油下跌,很多国家出台了刺激经济的政策,美联储更是大开闸门,无限量提供美元供给。如果未来这些政策没有行之有效的连续性或收缩举措,外汇市场的动荡将不可避免。跨国企业因其全球布局的特性,很多业务需通过外币结算,因而汇率双向波动加大后,企业的财务成本也会有一定的上升。尤其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如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等,近期受疫情影响,本国货币大幅波动,企业涉外经营风险陡增,直接影响到跨国企业的生产经营。
五是境内外到期债务兑付承压。受疫情持续的影响,市场需求滞后,企业停工停产的时间延长,无法产生足额的现金流入;而人工成本等刚性支出则难以减少或下降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可能导致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到期债务无法偿还。2020年一季度,中国债券市场累计有10家企业(含3家上市公司)的36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规模约466.8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近年来,很多跨国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的不同优势进行融资,拓宽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而此次疫情全球暴发,则可能导致企业境内外到期债务同时承压,出现刚性兑付风险。
多措并举 力破难题
一是加强对境内外资金的“云管控”。此次疫情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现金流管理”水平的一次严峻考验。“现金为王”在这个特殊时期有着更加特殊的含义,企业在做决策时必须将现金流作为最重要的考量因素。相对中小企业而言,跨国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通常较高,现金管理能力也较强;然而,疫情的全球化影响,仍不可避免地会加大跨境资金管理的难度。大面积的居家办公,使得信息交互难以及时有效;运输效率下降,可能使物流与资金流不再匹配;非常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可能导致跨境资金难以统一归集调配。因此,对于中资跨国企业来说,疫情期间,应当尽快整合信息平台,突破时间空间概念,运用区块链、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力争实现财务业务数据的一体化、可视化,在云端实时汇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聚合资金支付、资金调拨和资金监控,实现境内外资金的云端管控。
二是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疫情防控跨境业务便利政策。疫情期间,人民银行、外汇局等多次出台政策措施,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相关跨境投融资和资金汇划结算的安全、高效、畅通。各地金融机构均按照监管要求,加大了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稳定的金融支持力度,包括建立外币跨境业务绿色通道,就经常项目进口购付汇、捐赠业务、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借用外债和其他特殊业务实施便利化措施,在“展业三原则”基础上凭企业提交的收付款指令,直接为其办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进口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资本项目人民币收入资金在境内的支付使用等。上述措施,大大提高了疫情期间跨境资金业务办理的效率,畅通了涉外主体跨境结算和投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跨国企业应积极与金融机构沟通,充分反馈跨境业务诉求;金融机构则应探索创新业务模式,特事特办、一事一办。银企双方通过通力合作,共同解决跨境资金管理的问题。
三是推进企业集团搭建跨境资金池,构建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管理平台。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压力,打通境内外资金运用渠道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跨境人民币、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的政策措施。2019年3月,外汇局发布了《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汇发〔2019〕7号,下称“7号文”),再度优化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7号文的发布,大幅提高了企业跨境资金池操作的便利性:跨国企业可通过内部财务公司或外部金融机构,构建包括人民币和外汇的一体化跨境资金池;再通过跨境资金池,实现境内外资金的统筹调配,从而可有效解决资金缺口问题。此外,建有内部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还可通过财务公司构建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集中管理平台,协助企业集团统筹管理外汇风险,扩大境内外资金统一运营的范围,借助跨境资金池外债和对外放款额度集中管理功能,充分发挥财务公司拥有金融牌照的“内部银行”优势,通过比较境内外市场的资金成本,对外债或对外放款进行择优选择,进一步降低整体的资金运营成本,提升资金运营效益。
四是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2019年6月,中国跨境支付系统CIPS业务已经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8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接受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人民币跨境结算更为便利。此次疫情暴发后,为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提高外汇及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办理效率、支持各地疫情防控,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简化了疫情防控相关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办理流程。根据该通知,企业可通过提交收付款指令来要求银行为其办理疫情防控相关进口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及资本项目下收入人民币资金,并最终在境内支付使用。疫情期间,跨境人民币结算手续更加便利。企业通过人民币结算,可以提前锁定经营收益,减少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有效降低结汇成本,也加快了资金周转效率,提高了决策的有效性。
五是重新审视境外重大投资和在建项目。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经济金融发展面临较大挑战,多国资本市场呈现巨大波动。在此情况下,企业应该通过理性分析,充分评估、研判风险,重新审视境外投资和在建项目,并相应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策略。对正在筹备的海外投资项目,要充分考虑由疫情带来的融资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汇率变化、利率变化等因素,重新评估项目的经济可行性,充分考虑经济金融存在的不确定性对未来运营和项目收益的影响,并据此重新调整投资方案和投资进度;对在建项目或运营期项目,要及时评估项目原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受影响程度,必要时考虑重构供应链,调整客户范围,改用其他供应商设备或原材料,以增强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对面临大宗商品敞口和外汇敞口的项目,应及时、合理地利用金融工具对冲相关风险,确保风险可控。
六是提升外汇风险管理水平,减少跨货币支付成本。此次疫情将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进一步放大。管理外汇风险,并非意味着仅仅利用避险工具对冲风险就可以了,而是要从业务源头入手,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有效控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外币资产和负债要匹配,风险敞口以自然对冲为主、金融工具对冲为辅;形成包括账户集中管理、现金集中管理、融资集中管理、金融衍生产品集中管理、资金预算和计划集中管理的全面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加大人民币国际结算力度,提高资金结算效率,减少结售汇成本;针对每一个存在汇率风险的项目,设定固定的套保模式和套保比例;优先选择美元等强势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降低汇率折算风险;坚持选用简单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的品种、规模、方向、期限相匹配;遵从稳健性原则,禁止任何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投机性交易等。提高外汇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为企业渡过疫情难关奠定基础。
七是拓宽境内外融资渠道,确保刚性兑付。2020年第一季度,中企境内外上市总数量为81家,总融资额为911.44亿元人民币。截至3月27日,共有49家证券公司承销完成“疫情防控债”98只,助力20个省份的87家发行人完成融资972.31亿元。同时,金融机构也积极使用人民银行专项再贷款资金为企业提供低息、贴息贷款,或助力企业发行各类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推出了更多的便利措施。在此情况下,企业应统筹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权益性融资和债权性融资结合起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确保境内外到期债务能如期兑付,不出现信用危机和流动性风险。以此为契机,企业还可以调整境内外融资结构,使外币资产和负债更加匹配,以规避汇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