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思考
2020-11-25张卫
张 卫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实验学校 吉林 吉林 132000)
1.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背景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模式,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1 小组合作形式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各学校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推行力度,但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对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深入的了解,导致部分老师对小组合作的认识停留在表面,认识肤浅出现了严重偏差。认为小组合作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的成败关键,所以不论是什么问题都拿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导致小组合作模式流于形式,没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频繁讨论占用时间更多,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2 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小组都是采取了就近的原则,座位相邻的学生被划分为一组,这就导致会出现好学生扎堆、差学生集中在一组的情况出现,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实现“好帮差”,互相启发,实现优势互补的同时也能够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在小组合作中,老师对分工合作不够重视,导致在小组内有的人积极讨论和探究,有的人在组内偷懒直接享受讨论成果,没有明确分工的小组合作无法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深入自主探究的目的。
1.3 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很多老师将小组合作后的评价环节忽略掉了,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了思维,而没有体会到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学生无法在小组合作中感知自己思维的不足,不利于学生的反思的提升。
2.小组合作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2.1 科学分组,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首先要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划分为不同小组。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储备、性格心理特点等等实际情况,然后将学生按照三种层次进行分层,A类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等都优秀的学生,B类是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等都一般的学生,C类是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每个合作小组中要均衡的包含这三类学生,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来科学进行分组,在小组中明确每个人的分工,有的负责记录讨论结果,有的负责在讨论过程中找问题激发大家头脑风暴,有的负责在小组评价时发言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在小组合作中达到思维碰撞、发散思维、锻炼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目的。
2.2 精选合作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是否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教学互动中,小组合作的问题设计就尤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立足教材内容,精心选择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或问题,既能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展开合作探究的兴趣,而且问题难易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通过思维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针对小组合作中的各个学生的表现老师也要进行密切关注并及时进行点评,鼓励并表扬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的参与讨论,对每个小组也要进行整体点评,这样更够促使学生拥有竞争意识,在小组合作中更加积极的参与进交流讨论中来。
比如学习《上学路上》这节课后,老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起晚了马上要迟到了,在跑去学校的路上红灯亮了,这时候你会怎么做?放学后几个同学边走边打闹,这样做对不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思考拓展问题:在上学放学路上,除了以上两种情况不能做以外,还有哪些错误的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列举出来并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拓展了思维,更加全面的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激励的讨论深刻认识到上学路上的不安全行为的危害,不仅掌握了本节知识内容,提高了安全警惕性,而且拥有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提高了小学生的品德素养。老师对学生的小组答案进行点评,补充了学生的问题答案,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合作的成就感。
2.3 利用小组合作,实现知识总结和反思。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过程中,对当节知识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小结通常是由老师来完成,学生被动的听。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小结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小结并非单纯的复述课堂主要内容,而是促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模式下实现知识网络构建,理清知识点间的关系并通过自主反思和总结来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比如学习《环保小搭档》这节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辅助老师营造了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吸引了学生课堂注意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开展探究活动,对知识内容拥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构建出了高效率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