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
2020-11-2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各个学科的教师也都在尝试引入新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础,阅读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具有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形成良好人文情怀以及掌握写作技巧等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应用主题的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深化自身情感,并在学习中掌握行文规律,为提升读写能力奠定坚实基础,真正提高语文学习质量。
一、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显示,主题阅读教学实施效果和阅读资源整合情况有着紧密联系。语文教材编排方面,各个部分都有相应的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单元的编排意图。如此,才能更好地整合教材内容以及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以下述课文为例:《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可看出该单元主题即大自然。语文教师在讲解时可让学生从多角度感知神奇的大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品味语言和积累语言。必要时可为学生补充更多有关大自然的知识。例如,学习完《大自然的声音》后,就可以和其他文章合并组织主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善于整合课外阅读资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相应的阅读量,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师基于此目标和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选取符合学生学习情况和语文学科特点的阅读材料。为了完善学生的阅读体系,教师可适当选择如趣味性故事、探险类小说、知识科普、社会时事报道等方面的阅读材料,尽可能以同步读物为主。但需指出的是,教师为学生选取阅读材料后还需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主题阅读中能够产生愉悦的情绪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讨
主题阅读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围绕单元整体开展教学,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关注每篇课文的排列顺序,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贴近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以《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可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经复原后的圆明园图,引导学生欣赏曾经辉煌的皇家园林,进而和被烧毁的残壁断垣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学生心中会涌起强烈的愤慨和屈辱感,进而激起学生爱国热情。此时语文教师可顺势为学生介绍颐和园和长城等文化遗产,上述遗产在修建的过程中均耗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此来体现上述文化遗产的珍贵。当教师为学生铺垫好后,学生就具备了学习的情感基础,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后续的教学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有“单元导读”和“小书虫”,引导学生找寻课文中的精彩之处,这种设计能有效调动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凸显单元学习重点,达到启发思维和归纳总结的目的。例如某单元主题为“童年”,该话题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语文教师可为学生设置自由探讨的时间,并从《牧童》等农村儿童日常过渡到课文《祖父的园子》和《冬日·童年·骆驼队》等了解20世纪儿童的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述实际童年生活和梦想中的童年生活,最后展开课堂教学就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主题阅读教学涵盖选文、拟题、师生共同构建以及达成共识等多个步骤。现实中,开展主题阅读无论是对教师教学,还是对学生学习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语文教师应始终坚持以教材内容为教学主导,选取相似课文开展主题阅读,最大限度地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提高主题阅读教学效率。
例如,三年级第二单元收录的《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课文。毫无疑问,该单元收录课文均为描写秋天秋色,以借景抒情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学生步入三年级,对于写景类文章已略知一二,但对其写作技巧并没有深入理解。语文教师可将上述课文放到一起讲解,但讲解时可能会涉及写作手法知识,此时教师就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式,必要时借助现代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有关秋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再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主题阅读要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要求。主题阅读能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深层思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应基于主题阅读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整合课程资源,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主题阅读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语文阅读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传递的思想感情,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实现预期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