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杆走进心里,带文字走出“套路”——如何指导三年级起步作文摆脱模式化
2020-11-25
目前小学生在习作中主要存在诸多模式化问题,主要表现在词句模式化、选材模式化、结构模式化等。本文将探讨习作模式化的形成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原因分析
学生习作模式化的结果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以从学生自身、教师素养、习作课堂等多方面展开分析。
1.学生直接经验匮乏,难用间接经验弥补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刚接触到习作的学生,年龄太小,加之自身的人生经历并不丰富,对社会接触很少,生活的直接经验可以说是非常匮乏。直接经验匮乏,间接经验也无法弥补,学生在对待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时只能通过应付的方式完成。
2.教师自身视野狭窄,指导方式单一
现在很多教师自身习作视野狭窄,还是以老一套完全按照“出题目—指导作文—学生训练—老师批改”的模式化进行习作教学。
3.课堂习作训练模式固化,评价方式单一
教师在评价时,往往存在一种固有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文体要求的习作,内心已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那套单一的评价方式。在“求同不存异”的畸形认可心理影响下,如果出现看上去“不合群”的作文,就会毫不犹豫地否决掉。
二、解决策略
小学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如果在起步阶段就让学生掉进了模式化的“窟窿”,那么以后就很难走出来了。因此我们在三年级习作教学时,就应该抓住问题关键,构筑有效的习作教学课堂。
1.沉浸式体验让情感生发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用语言建构一种“逼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在这种经历中形成一种暂时的直接体验,激发学生的认知,生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时,笔者采取了三种策略。
第一种是范文展示猜测。在出示范文时,让学生猜猜笔者写的是谁,告知学生是他们熟悉的一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参与了“猜”的实践活动,而且让他们在“猜”的过程中明白了本篇习作的第一个要求,即写作的人物应该是被猜者熟悉的人物。
第二种策略是模特展示描述。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笔者以自身为范本,做学生眼中的模特。让大家说一说教师的外貌、性格、爱好等。在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画人物”的实践活动中,也让学生学会站在客观的角度、站在被猜者的角度准确描述人物特点。
第三种策略是小组互猜补充。在这一环节,学生沉浸在猜的过程中,猜后又在对方的评价中反思自己的作文有哪些漏洞,是否突出了人物的主要特点,是否围绕着人物显著特点展开了详细描述等。
2.激励式评价让表达开花
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我来编童话”时,笔者采取了三种肯定式评价方式。
第一种是“你说的,我选择三句接受”。因为“我来编童话”的习作主题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绝大部分学生对这篇习作特别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交流时,大家发言很积极,抓住其中一点就能讲好多。笔者在评价时,围绕主题对学生发言中的三句通顺、有价值、对文章展开有架构帮助的话给予肯定评价。以此保持学生的表达兴趣,帮助其燃烧思维的火花。
第二种是“你写的,我选择两处修改”。在批改学生习作初稿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作文选择两处关键部分给学生提出修改意见,而不是对整篇作文圈圈点点。这样能够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两处,用心修改,让文章提升一大步。
第三种是“你改的,我选择一段补充”。在这一评价方式中,笔者对学生上交的修改两处后的作文再次提出更高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处进行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的段落补充。通过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发现自己修改后仍有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另一处肯定的评价中得到自信心的满足。
3.个性化指导让表达升华
在习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能大大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关键所在。
根据习作内容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挖掘其独特的生活经历、采取个性化指导的策略就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出来。在教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时,有个学生一开始写的是关于班级卫生角的想法,写得很平常。笔者在批改后与他交流,得知他的爷爷是环卫工人,于是笔者引导他能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结合爷爷的工作,想出一个比较独特的想法。经过个性化的指导,他再交上来的习作不管是从立意角度还是表达角度,与之前的那篇作文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与提高。
总之,想要解决学生习作模式化的问题,教师首先应从起步阶段着手,通过提高专业素养和科学合理、个性化的习作教学指导方法,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及以正向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的习作走向个性化,让学生在规范表达、逻辑清晰的基础上,写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内心。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习作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表达的乐趣,真正培养起写作的兴趣,真正远离习作模式化、走出习作的“干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