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进校园 更要进童心—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益探索
2020-11-25郭力丹
郭力丹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福建福州 350001)
引 言
《易经》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小可立人,大可立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流砥柱,支持着民族精神的传承。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向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浸染,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校各类活动的开展,再到课堂学习,传统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学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从而使其真正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当成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生相融
习近平多次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儿童教育是将来立身于世的基础,人的德性、操行、人格、志向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其对个人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周易有“蒙以养正”的观点,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充分重视渗透优秀传统文化[1]。
因此,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选择《论语》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校训。修身养性,言志抒怀,当以诗成之;待人处世,荣辱进退,当以礼成之;高尚情操,艺术修养,当以乐成之。这正是我们不断奋斗的目标——将“诗、礼、乐”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内心,让传统文化的精髓铸入成长的灵魂。
在校园景观的布置上,学校选择展示传统之美的“中国风”。当你漫步校园,春可嗅兰,夏可观莲,秋可听竹,冬可赏梅。梅、兰、莲、竹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气节”的植物,成为校园四季中亮眼的风景,成为陪伴学生学习玩耍的伙伴。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配合传统名言警句和古诗词,将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
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在校园建设上注重古典元素的融入,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临池学书”“清源棋台”“欧斋”等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小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三、四层楼的连廊上,学校还陈列了端砚、歙砚等中国古代“四大名砚”的实物和相关介绍;同时展示了学生的优秀国画、篆刻作品。这既装点了校园,让书香四溢,也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
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中,随处可见的“电子阅读机”“图书借阅机”,更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经典阅读书籍,让其自由泛舟书海。在古人的字字珠玑中,阅读成为一座无形的精神桥梁,将学生与传统文化经典紧紧相连。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辅相成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除感受外,更要亲身体验。学校重视各类校园活动,并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传统文化教育自然融入其中。同时,学校也注重活动对生活的延展和影响,以点带面,调动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并为学子们所崇尚。
例如,每周二下午的学校社团活动,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开设了古琴、陶艺、篆刻、陶笛、书法等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并聘请传统艺术表演家亲临学校,为学生授课指导。琴声振振,跳动的不仅是琴弦,更是流传千年的心弦;陶艺流丽,晕染的不仅是色彩,更是埋藏千年的古韵;篆刻隽永,雕刻的不仅是古文,更是流传千年的文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基础,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并在每周的活动中,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美。学校还给予社团成员广阔的展示舞台,用精彩的作品带动更多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在2018年鼓二学区共同体活动中,五校联动以“诗艺栖息,快乐成长”为主题,乐歌声声诵经典。各班举行诗艺大联欢,涵盖古诗词吟唱、古琴演奏、团扇绘画等精彩纷呈的节目。整场共同体活动让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成了诗乐的海洋,学生在这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浸润。
同时,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还重视传统文化与德育少先队活动的密切结合。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曾多次开展“长征之魂 薪火相传”红色教育少先队活动课。辅导员教师带领少先队员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追忆仁人志士的爱国情怀。每逢元旦,学校会举行少先队队前教育和入队仪式,让父母也参与其中,亲自为一年级少先队员系上鲜艳的红领巾。革命传统教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在春秋季研学活动中,学生走进三坊七巷寻名人故居,了解坊巷历史,亲临故地感受文化,领略老福州的风姿和荣耀;走进乌石山观摩摩崖石刻,触摸历史的温度;登上于山,访戚公祠,游白塔,参观郁达夫故居和中国革命大学旧址,用脚丈量传统文化。
寒暑假也是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浸润的好时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在“‘榕延’情缘,走进老区延安杨家岭福州希望小学”活动中,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学生与延安杨家岭小学的学生手拉手,邀请对方来到自己“家”中,并利用一周时间作为“小主人”,招待远方的来客,从而学会分享和感恩。
此外,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与民俗生活相联系。民俗是活着的传统。民俗中的仪式感,更是让学生获得心灵归属感的最佳途径。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推广“我们的节日”活动,每逢传统节日,各班开展传统教育:端午节,各班请家委会来教孩子们包粽子;重阳节,六年级的学生将特色晨会表演搬到敬老院,真真切切实践尊老敬老;拗九节,孩子们跟着爸妈学做拗九粥,以自己的孝亲敬长行动度过福州的特色节日;中秋节,学生用自己的才艺绘制出一张张“月笺”,用诗词歌赋寄托最美好的祝愿;在福州冬至习俗中,搓“米时”寓意“时来运转”,各班学生学用福州话唱童谣,搓“米时”共分享;元旦,学生组织自己的迎新活动,如写“感恩卡”、参加新年运动会、制作水果拼盘等。辞旧迎新的精彩活动成为学生美好的童年记忆。由此可见,重视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感,能让学生的成长与文化的根脉相连。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相交相长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仅仅表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更扎根在每节课上。文化传承推广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因而,抓住“师资”培养,正是执传统文化传承之“牛耳”。
古人有云:“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强调师德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有利于建立社会对教师的尊重,也能形成文化传承上的良性互动。学校应充分重视师德师道,通过教研、读书会、阅读分享等方式不断培养教师传统文化底蕴。
深谙文化之道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下成长。在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的清晨,琅琅书声从早读课堂中传出,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诵读小古文、唐诗宋词、《声律启蒙》《三字经》等优秀传统篇目。学生不仅诵读经典,更用经典规范自身言行。每周的少先队活动课上,教师组织学生举行“飞花令”“猜字谜”等比赛,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孩子童年的游戏中。
此外,学校还很重视校本教材的选编。贴近本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教材,更能调动学生的感知力,重新擦亮传统文化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并使之变成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开设语文素养班,并以经典古诗文为教材,在字里行间追慕古人的高风亮节,让童心铭记民族魂。
结 语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学校肩负着非常重要的启蒙职责。我们当深知自己肩负的文化使命,不仅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更要进童心,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学生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