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审美能力

2020-11-25辛桃先

名师在线 2020年1期
关键词:古诗意境古诗词

辛桃先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华藏镇边墙沟小学,甘肃武威 733299)

引 言

古诗,因其本身蕴含的美感而成为审美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古诗以其情景交融、以物托志的优美诗句表现了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艺术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周围事物的真情实感和喜恶爱憎[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美、爱美教育。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古诗的表象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是诗画相配,用画面将学生带入古诗描绘的意境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导入方法。但从诗到图,限于静止的画面,学生很难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如果能让感知的客体(古诗)呈运动状态,则会提高感知的效果[2]。例如,小学二年级课本中《春晓》这首诗,描写了春暖花开、百鸟啼鸣、夜雨伴春眠的描写。讲解这首诗时,教师可利用相关音乐和画面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同学们,今天我想请每位同学都做小诗人。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指课本上的插图),小草发芽了,小溪在唱歌,美丽的花儿在向你微笑,夜幕降临,小诗人写诗写累了,在不知不觉中睡着了。请你轻轻伏下身,双手合着放在耳边。睡梦中的你朦朦胧胧地听到了窗外的丝丝风声,还有嘀嗒、嘀嗒的春雨声……睡着睡着,你忽然被窗外一阵叽叽喳喳小鸟唱歌声(鸟鸣录音)惊醒了,噢!天亮了!小诗人起床揉了揉不愿睁开的眼睛——真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啊!抬眼窗外满目的花和一夜春雨,高兴之中又不免生出一丝伤感和惆怅,不禁感叹:‘夜来(的)风雨声,花落(又)知多少’?”

随着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讲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诗的意境,感受着夜的春雨,聆听清晨的鸟鸣,视觉、听觉等器官同时被调动起来,并结合丰富的想象,使学生感知的事物分外清晰。

二、感受古诗情境,激发学生表达和创造的欲望

古诗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常常会让学生对美产生更深的认识,学生的情感也会随之丰富,能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这种以表达美感为内容的语言和思维的协同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正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表达美好事物欲望的前提条件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外界的美好事物,学生的感受越充分,想象和思维的材料就越丰富,学生表达美的欲望就越强烈。教师应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富含感情、形象鲜明、具有深刻含义的词句,反复品读,进入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香炉”是一语双关,它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达了山极高。“紫烟”从字面上看简单,但值得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分析品赏。笔者会带领学生品读古诗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的字词,使学生理解诗句表达的意境。在讲解“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时,教师应让学生理解“生”字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本句中“生”字既有“产生”的意思,又有“升起”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呢?当然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汽产生升起来了。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生”字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让学生欣赏古诗表达的意境,再提出问题:诗人为什么用“生”字而不用“升”字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理解诗句了。“升”仅仅能看到烟雾的升起,一会儿就散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绵绵不断地升腾的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的精当。

因此,教师在讲解、分析古诗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循善诱、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和抒发,使学生经历“观察—感受—思考—表达”等一系列内在和外在活动,并让这一活动成为古诗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支撑点。

三、驾驭古诗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动因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心理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审美、爱美动因,就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人的审美感知能力是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面对审美对象产生的感应能力。就如欣赏音乐要有收听音乐的耳朵,欣赏绘画要有审视画面美的眼睛一样,面对古诗词,学生要具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应首先从感官的直觉性入手,让学生在形象、直接的感受中提高审美能力。古诗词富有节奏感,音乐美能增强古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诵读咏吟的方法,在动听悦耳、抑扬顿挫的旋律里,将诗词中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是一首表达诗人爱国情怀的诗歌,教师可先作范读,让学生在高亢、赞美的语调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从而感受诗人那种不怕任何打击的无畏精神。古诗词常常与绘画相融合,画家往往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用语言来描述画面。高超的“画笔”,会使“画中有诗”,而巧妙的“诗笔”又会使“诗中有画”。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绘画美,如孟浩然的《春晓》中的“啼鸟”“风雨”“落花”;杜牧《山行》中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教师如果能让学生通过这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进入诗人创设的意境中,感受诗中一扫秋天悲凉之气而充满的蓬勃向上的气息,学生的感知能力自然会得到强化。

四、入境吟诵,表达诗词美

学生之所以喜欢诵读古诗词,是因为其短小精悍,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学生在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诵起来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在传统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自己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诵读、品读,而对同一首古诗词,有的教师能读出情感,有的教师读起来却平淡无奇、缺乏感情,再加上普通话不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这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专业人士的古诗词朗读录音,便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专业人士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词表达的情感,准确传达古诗的感情。

结 语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不仅会明显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会使学生在观察、感受、领悟古诗美的过程中大大增强审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古诗意境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拟古诗”之我见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