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研 指向语文思维培养的专题听评课活动
2020-11-25莫祥慧
莫祥慧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 225200)
引 言
听评课活动是一种课例研究范式,它为教师专业学习提供了具体的操作平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阵地和途径[1]。然而,听评课活动在现实教学文化中却遭遇了一些尴尬。本文对此展开分析,以期为教师听评课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当前听评课活动的现实掣肘
(1)时间层面:听而不评。教师工作繁忙,很多教师无暇顾及专业发展,对个人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安于现状。(2)情感层面:评不入心。听评课团队未确立“研好一节课”是团队中每个人的共同目标的意识。上课教师不能树立“学习为本”的取向,评课教师提供的建议作用不大。(3)能力层面:评而不专,评而不改。评课时,一些教师不了解评课目标,不能提出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评课后,上课教师能力不足,无法顺利修改原教学设计。(4)文化层面:缺乏制度文化的保证,不能按时、保质地进行反思、修改,无法呈现课堂教学设计的进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有组织、有主题、有质量地组织开展了校本特色化的“一课三研”专题听评课研究活动。
二、“一课三研”专题听评课制度初探
(一)建立“1+x”三级共同体,合作共进
一级,1+1;二级,1+年级组教师;三级,1+x,教导主任、分管校长等加盟。三级共同体,形成合作式听评课组织,消除了教师“孤军奋战”的忧虑。
(二)确定“思维提升”为主题,研究提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文学科的思维培养普遍存在忽略学科特点的问题,对此,应培养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思维,将“立足语言运用,开发语文思维”作为一课三研的研究主题。
(三)“三研”资料真实,反思有效
学校应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课时、有保证地进行活动。“三研”最终会形成“三+1”成果,即三次备课、听课、评课资料,一篇有质量的总结文章,介绍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尤其应注重从学生思维提升的角度探索三研的意义和价值。
三、围绕“语文思维培养”的专题听评课案例
研究主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引导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组建的秘密,探索语言构建的路径和方法,最终使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文字。
研究内容:《石榴》片段。
初研
教学内容:这时……顿时感到清爽无比。(第四自然段)。
教学目标:学习“品尝石榴果”的写作过程,尝试仿写。
教学过程:首先,精读片段,指导观察:剥石榴,看石榴籽儿,尝石榴味道。
A.子儿的颜色。(观图,自由说)
B.子儿的形态。(观图,自由说)
C.子儿的味道。(尝一尝,自由说)
其次,指导仿写。第一,总结:写果实要有顺序,由外而内,先剥开皮,再观察果肉的样子,最后品尝果肉的味道。第二,学生练写:桂圆、橘子等。
【听评课反思】
第一,现象与问题。学生练写机械生硬,三个步骤为了顺序而顺序,过程不够具体。学生在展开想象时,句子非常单调,如文中“石榴籽儿像玛瑙一样一颗挨着一颗”这样形和态生动融合的想象几乎没有。
第二,分析与对策。我们审视一下,便会发现这样的教学是“伪教学”:从外到内的角度,是不用教的、“已知道”的观察顺序;把眼前的事物想象成另一件事物(比喻)的单句,是“经常练”的一二年级重点。那么三年级学生学习状物,应领悟什么,又如何迁移呢?语文教学要分析语言文字的形式、结构、意义,揭示作品的深层意义及作者的实际意图,挖掘作品的艺术魅力及丰富知识,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确有收获,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受到思想教育、文学熏陶。
第三,评课组确定。学生应在形象思维中“体验观察过程”,调取生活经验,进行形象感知加动作演绎等,把过程具体化、条理化。学生应在自己的语言和作者语言的对比思维中“体验语言文字内容”,完成语言的赏鉴和积累,并在抽象迁移中再“体验文字组织的规则”,掌握规律性知识,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低级思维到高级思维的进阶。
再研
教学内容(同上)。教学目标:(1)形象体验品尝石榴果的观察方法,梳理过程,细化动词;(2)对比鉴赏比拟句“比喻+拟人”的关系,模仿迁移;(3)尝试用ABB词组形容味觉,用“感到……”形容内心的感受。
教学过程:首先,精读片段:(1)观察过程,画出品尝石榴的动作过程;(2)提炼观察方法:眼看、口尝、心感。眼看:形(比较图画,找到本喻体的共同点);态,表演紧偎。总结:作者通过看,更通过想,用比喻和拟人让我们看到了石榴籽儿的形和态,逼真形象!口尝:ABB式叠词增强了语气和程度。除叠词外,还可以用“又”“的”短语来形容,形成排比。心感:清爽无比。总结:作者通过尝,更通过感受,把品尝石榴籽儿的滋味告诉了我们。
其次,仿写水果:桂圆:(1)写话有序(由外而内);(2)五官观察,细化动词(取、看、摸、剥、见、闻、舔、尝、感等);(3)观察+想象,内容具体(角度选择:见、摸、闻、尝、感);(4)学生先说后写。
【听评课反思】
第一,现象与问题。学生一步步将观察步骤描写得较为具体,味觉描写比较逼真,但学生对看到的形态进行比拟想象仍有困难。练笔中出现如下问题:不能找到恰当的比拟物;不能找到妥帖的拟动词;比拟物与拟动词之间衔接不够合理,比和拟之间没有关系。
第二,分析与对策。因为有五官观察法的指导,学生能够做到动词有序罗列,所以习作步骤清晰、内容具体。教学强调从表达效果出发的用词准确性,进行了排比短语的拓展,味觉描写具体。但“比拟句”仍是模仿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评课组确定:可使用求同比较思维方法,在石榴花的教学片段中,让学生充分领悟比拟句的结构、内容、前后句关系。
三研
教学内容:花越来越密……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教学目标:(1)领悟重点:石榴花的特点。(2)突破难点:比拟句的想象仿说。
教学过程:首先,自读片段,概括石榴花特点。
其次,体会表现生命力旺盛的词句。反馈词语:密、盛、满。反馈句子:“石榴花……在吹呢。”观图比较:小喇叭和石榴花的相似之处,第一,形状像;第二,形态像(石榴花张开,小喇叭鼓吹)。学生表演(“鼓劲”“活泼”地吹)。总结:本句紧扣石榴花有生机的特点,把石榴旺盛的形和态形容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句子叫比拟句。
最后,练习仿说:春雨中的石榴叶。(1)指导看录像,思考:雨中石榴叶特点。(2)雨中石榴叶像什么在做什么?(3)两句缩为一句。如雨中无数小手掌似的石榴叶噼啪拍打。
【听评课反思】
第一,现象。比拟句式的教学扎实有效,学生能通过各种观察法进行合理生动的想象,厘清比拟物与比拟动词之间的关联,有方法地迁移仿说。
第二,分析。通过观察、对比、表演、有步骤迁移等思维体验活动,学生掌握了比拟想象的规律性方法,即先从观察体验中提炼出物体特点,再依据特点进行想象模拟,把比拟物与拟动词融合,真正完成高质量的生动想象。
结 语
从以上案例可见,由于语言文字的思维逻辑隐藏在语言中难以发现,教师在三研中,通过自我反思与团体实践反复作用,分析与讨论,形成了立足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智慧,一课三研促进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团队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