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业财融合内控建设与风险防控

2020-11-25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财会学习 2020年35期
关键词:财务人员财务制度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三公经费”“八项规定”等管理制度的发布及落地实施,以资金管控为中心的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治理基石的作用愈发显著,高校应将管理会计理念融汇于财务工作中,以业财融合为出发点,对本校的财务工作加以改革与升级,通过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及财务内控质量来适应改革要求。

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现存问题

(一)财务内控制度体系不符合管理要求

内控制度是单位内部的一种制度性规范措施,用以保障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从而进行风险防控。为了加强高校内控建设,财政及教育部门将内控建设列入高校管理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各学校都将内控制度的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部分高校对此项工作的态度是形式重于实质,侧重于制度文件的起草和汇总,对制度的实施可行性及具体实施则不予重视。如整个学校没有确定的内控目标,也没有一个对学校整体内控流程体系做出规划的部门,都是将相关制度制定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形成部门内控制度,各部门之间互不沟通,内控流程无有效衔接,制度与实施两条线,导致内控制度性文件齐全但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

(二)财务预算约束力不强

财务预算是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及经济数量方法、模型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对应指标进行规划的书面文件,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内容的具体化,亦是控制财务活动的基础,财务预算质量直接影响到财务控制的结果。新预算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全面收支预算管理,进一步强化了高校预算的管控职能。

长期以来高校的预算全过程管控都比较松懈,如在预算编制环节,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高校的收入并未全部纳入预算,预算外收入的存在为贪腐提供了温床。在编制支出预算时,业务部门出于自身利益通常会扩大业务支出种类及预算数,但由于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加之预算上报时间限制,财务预算部门对各业务部门提交的业务预算通常都不做充分的调查论证,只是经过简单公式化调整后汇总形成财务预算,导致预算内容不全面、预算项目不准确、预算数额与实际有较明显差距,无预算和超预算支出等现象层出不穷,预算的刚性约束形同虚设。

(三)财务信息失真

财务信息失真是指财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信息。失真信息包括财务核算差错信息和财务虚假信息两种类型。

政府会计制度要求高校的会计核算包含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和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同时进行,实现以反映单位财务信息的财务会计与反映预算执行信息的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核算要素的差异,核算基础、核算目的的不同,意味着高校会计核算体系更趋复杂化,对高校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目前大部分高校财务人员队伍构成的实际情况,新制度实施后的会计核算规范性和技术性差错导致的财务核算信息差错有所提高。

高校财务信息主要通过财务预算、核算、决算等手段提供,财务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汇总性年度报告,高校主要以年度决算报表的形式体现。高校作为财政资金支持的非营利性机构,长期以来都以保持财务收支平衡为财务工作的主要目标,年度财务工作的结束也是以编报平衡的决算报表审核通过为节点,这就直接导致部分高校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为以凑数字的方式来寻求报表平衡,出现虚假会计信息。

(四)风险意识薄弱

高校为非营利单位,资金来源主要为财政资金,无风险财政资金的使用使得高校内部对资金的使用风险视而不见。随着高校经营自主权的扩大,追求规模化发展成为主流,高校基建投资井喷式增长,近年来随着财政对高校财政基建资金的严格管控,大规模贷款搞基建成为大部分院校的首选,基建项目的立项、实施均未考虑学校实际的资金支付能力,只考虑如何贷款,而未考虑未来巨额本息的偿还。加之基建项目全过程管控制度缺失,基建项目贪腐风险升高,资金浪费现象明显,多重因素加剧了贷款可能引发的高校运营资金短缺的风险。

二、提高高校财务内控质量的措施

(一)梳理业务流程,确定业务风险点,建立业财融合式内控架构

目前条块化管理仍然是我国大部分高校依然采用的组织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门工作内容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业务决策和财务管理之间的分割现象更为明显,不可避免出现业务流程环节重复、领导审批任务重、责任界限不明确等现象,使得以财务内控为核心的高校内控基础非常薄弱。

目前,以“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内控体系在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应用效果显著,高校可以借鉴企业内控体系建立思路,财务改变原有的事后核算管理模式,将工作内容前移,协助业务部门以管理会计作业管理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重构,确定业务风险点,对业务决策过程提供财务服务、业务执行过程进行监督,通过业财融合打通信息传递通道,实现“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三流融合,建立业财融合式财务内控体系。

(二)完善财务内控制度,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内控体系的运转离不开完善的制度约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合高校自身的财务内控制度,加强事前的预防控制、严格事中的动态过程监控,完善事后的考核评价,明确岗位职责,对财务行为进行约束,实现财务工作全过程制度化管理。

高校业务层面内控主要包括预算业务、收支业务、政府采购、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债务管理等方面,制度建设需结合业务流程,对风险环节业务控制作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明确制度规定,以制度约束来防范风险。

对学校财务收支制定相应的收支管理办法,如重大资金项目决策上党委会集体审议并联合签名、货币资金支付限额审批制度等,对监督、执行、决策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建立单据管理制度,实现单据的规范化、流程化使用和管理;强化财务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分离,完善轮岗、培训考核等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对各项业务收支活动的定期审查制度,及时发现内控薄弱点,并根据宏观经济环境、业务类型、政策的变化更新相关制度。

(三)深化业财融合,加强预算管控

财务预算是货币形式的财务计划,是学校长期发展战略的分年度体现,预算来源于业务部门又反馈到业务部门,是实现业财融合式内控的有效方式。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使得高校的资金管理方式、付款方式、账户体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推行“三公经费”“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专项管理之后,原有的预算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以业财融合为切入点,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将资金控制关口前移,对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调整进行流程化规范,有效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如按照管理会计理念,应从作业出发,按照“做什么事、花多少钱、何时花钱”的思路去设计预算项目,注重全员参与,对熟悉业务内容和流程的业务经办人员进行预算培训,培养预算意识和能力,增强预算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结合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科学地编制预算。

1.强化岗位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财务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动较为频繁,随之而来的财务工作内容变动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加强岗位培训。财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提高两方面的内容。高校首先应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育单位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和执行财经法律法规,维护单位财经纪律;其次应注重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调整力度加大,原有的财务处理方式已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帮助财务人员及时理解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尽快适应新的核算要求,提高业务能力;最后还需进一步完善财务轮岗制,确定出纳、财务主管、会计人员的定期轮岗制度以督促财务人员提高全面性业务处理能力。

2.加速信息流通,建设财务综合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

高校为加强财务综合管理能力,全面落实财政部关于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强化资金监督、确保资金安全、推进内部控制等要求,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全环节、全流通管理,就需要构建一个管理与技术有机融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

财务综合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应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以业务全覆盖、数据全共享、流程相衔接、管理相协调为原则,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优化作业节点,明确权限划分,细化各项业务的报批,将原有的行政审批模式固化为主要靠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办事的流程化审批模式,量化、规范化各项管理规程,实现“业务管理标准化、审批管理规范化、过程管理精细化、监控管理智能化”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

结语

在信息化平台的实际建设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系统,搭建涵盖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管理、基建、合同等业务数据的综合数据管理中心,建立统一、规范、完整的预算和支出管理体系,打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各项业务数据的规范统一、集中存储和相互调用,提供与科研、教务、后勤、学生管理、财政等系统的数据接口,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尽量做到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同步,实现财务对业务活动的有效监管,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业财融合,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财务人员财务制度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党建与财务工作深融合双提升的思考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心理契约在企业财务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探讨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