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版《语言哲学》教程简介

2020-11-25王爱华

外语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程章节隐喻

王爱华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0054)

语言哲学,从广义上讲,凡是对语言的本质,以及语言与人、世界和心智的关系的哲学研究都可称为语言哲学。 但从狭义上说,语言哲学是专指由20 世纪初盛行于西方哲学的分析运动而产生的大量语言分析和研究。 由于这些语言哲学研究影响极大、成果卓著、思想深刻、方法新颖,从20 世纪60 年代左右开始,语言哲学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现今在英美各大学几乎都有这门学科的开设。

《语言哲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在“语言哲学”课程讲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语言哲学课程所用教材是威廉·莱肯(William G. Lycan)2000 版的《当代语言哲学概论》(Philosophy of Language: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Lycan 的书基本上涉及了西方语言哲学的重要话题和理论,这些话题和理论在当前西方哲学界仍极受关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Lycan 教材的内容有部分调整、增加和删减。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语言哲学”这一概念,我们在教材之外增加了一些概念梳理,如“哲学”“语言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语言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哲学三角”(the philosophical triangle, 即语言、心智和世界三者之间的关系)。 将Lycan 教材第二章的单称词项和第一章合并为《教程》的第二章。 在第二章,还增加了一节与指称论和单称词项密切相关的“five philosophical problems”。 第三章讨论Frege 的sense and reference,这也是Ly⁃can 书上没有的。

在一些章节,不仅介绍他们具体的语言哲学观点,还概要介绍他们的整个哲学世界观,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相关的语言哲学思想。 例如,在介绍Russell 的描述语理论时,我们用了一定篇幅介绍罗素所持的哲学观点:逻辑主义、一元论、逻辑原子论,同时还解释了语言哲学中“分析”“原子”“日常语言”“理想语言”等一系列概念。 《教程》对Lycan 书中的内容也做了一些删减。 既删掉Da⁃vidson 的真值条件理论和形式语义学章节,又删掉与语用学相关的章节,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

在教学过程中,凡涉及重要的哲学家和其理论时,我都要求学生阅读原著。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仅以附录的形式,摘录了几篇极具影响的文章,如Frege 的“On Sense and Reference”、Russell 的“On Deno⁃ting”、Putnam 的“The Meaning of ‘Meaning’”等放在相应章节的后面,供读者查阅。

本书重点不在于语言哲学知识的讲授(当然知识也很重要),而在于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智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相同话题不同观点之间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语言哲学的两大核心问题是意义与指称。 第一章直至第六章关涉指称的各种观点。 这些观点的批判与发展脉络是:the referential theory 的观点和主张,必然导致the five philosophical problems/puzzles. 为了解决5 个哲学难题中的同一性问题和替换保真问题,Frege 在他的“Sense and Reference”一文中,提出sense 这个概念。 在讲授Frege 的思想之后,《教程》还引导学生和读者用sense 这个概念来解答其余3 个哲学难题:空名问题、存在悖论和排中律。 Frege 的思想存在很多困难,最为关键的是sense 这样的概念是Quine 所说的“crea⁃tures of the darkness”。 在第四章,Russell 的描述语理论表明,用新逻辑,即量化逻辑,同样可以解决那5 个哲学难题。 从第七章到第十章,核心内容是意义,涉及传统意义理论(观念论和命题论)、使用论、心理论和证实论。 这些理论之间也存在批判和发展关系,《教程》对此也有明确的讨论。 第十一章讨论令西方哲学家最为头痛的隐喻意义。 Davidson 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意义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反应,不是语言意义,而Searle 认为隐喻意义是一种语用意义。 (2)将Lycan 书中主要内容提炼出核心要点或关键词。 例如,Lycan书中只有Objection 1、Objection2 之类,而《教程》在这些Objections 的后面,添加了关键词或核心思想。 (3)书中不时夹杂有汉语,主要是解释或例子,为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猜你喜欢

教程章节隐喻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挽碧制作教程
利用“骨架突破法”,提高复习效率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