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引导“六要六忌”
2020-11-25高台县教体局
○ 高台县教体局
人的一生就是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每个人所见的风景是有限的,没有太多的时间经历所有,没有足够的精力践行一切。但读万卷书,如同走万里路一样,在寂静中可尽窥沟壑万千,在闲暇间可尽览世纪轮回。读书的好处,不胜枚举。那么,如何才能恰当把握读书这件事呢?
一、读书要循循善诱,忌强拉硬拽
孩子的世界是一片空白,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父母,最早接触的社会——家庭,展示给他的,就是他毫无顾忌全盘接收的。在引导孩子的问题上,许多事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父母需要树立先入为主的思想,及早抢占阵地,早计划、早安排,牢牢把握先入为主的思想,让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习惯及早入孩子脑、孩子心,抢占孩子思想行动发展的制高点,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孩子教育的早期,相比纠正孩子的一个坏习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要来得更容易、更顺畅。
二、读书要厚实土壤,忌拔苗助长
现在的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的成熟期都提前了。青春期,大多数孩子开始回避父母的询问,掩饰自己的想法。青春期生理变化、性教育等问题接踵而至,父母的教育开始力不从心,只能在外围干着急。有时强行介入,反而将亲子关系弄得很紧张。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父母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图书或画册,将相关知识提前储备在学生的脑海中,便可以轻松解决青春期这一问题。这种帮助如同空气,平常而有力量。教育的最高点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自我教育,这也正是教育的最大魅力所在,这种自我教育能力的养成,首先要让学生“胸中有墨”。读书是自我教育的条件,也是自我教育的内容。曾经读过的书中的故事、见解等,能微妙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孩子及时的干预和引导,沉静而富有力量地影响孩子一生。
三、读书要从长计议,忌急功近利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育人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需用极大的耐心、源源不断地付出待之。一方面要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另一方面也要明白:付出与收获在时间轴上并不一定同步呈现——你付出了很多,收获也许微乎其微,也许会滞后很久。因为,父母的付出只有通过孩子接收、积累、内化之后才能表现出来。教育孩子,尤其是读书这件事,切忌急功近利,需要父母用耐心、恒心和平常心待之。
四、读书要认真甄选,忌随心所欲
“腹有诗书气自华。”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精神气质和血肉气息。读书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阅读时,孩子会产生画面感,会随着文字想象、思考,会将自己暂时置身于另一个时空,看诸子百家争奇斗艳,追溯不能参与的历史,体验不可触及的未来。看什么样的书,对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介于年龄、阅历的关系,大部分孩子的读物都以愉悦性情为主。在孩子挑选书籍的时候,父母要给予引导、干预。不仅要好读书,还要善读书、读好书,忌放任孩子随心所欲,误入杂七杂八书的旁门左道。
五、读书要清明在外,忌人云亦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要读,但不能做书呆子,不能看啥信啥,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态度。孩子年龄越小,对书中事物的认同度越高。作为父母,要及时引导,比如,茶余饭后、林荫小道上,可以和孩子聊聊看过的书,评评书中的人,辩辩书中人的那些事。有些道理,聊着聊着就清楚了,说着说着就明白了,书中虚虚实实的那些道道也就清晰了。
六、读书要合理安排,忌嗜读成痴
一件事情总是利弊相随,读书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当学生没有读书习惯时,父母急;当学生读书成痴误了学习时,父母更急。实际上,学生痴迷读书本身并没错,问题是没有合理安排学习与读书的关系。作为父母,首先要肯定孩子读书行为的正确性,引导孩子将读书活动从地下转向地上,正大光明地读。这既可提高父母对孩子所读之物的知晓度(便于引导),也可增强父母对孩子读书时间的可控性。其次,需恩威并施,好言规劝,积极调整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平衡读书与写作业的关系。每天放学后,写完作业再读课外书;周五晚上可以自由阅读,但到约定时间要上床睡觉等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一本书就是一个春夏秋冬,就是一次风雨兼程,它是时间的浓缩,是空间的折叠,是望远镜,是指路灯。用理性的爱关注、引领学生读书,用学习的行动唤醒、示范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读书成为根植于学生内心的、不用提醒的自觉,爱读书、读好书,从而惠及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