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
2020-11-25华池县山庄学区
○ 华池县山庄学区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农村学校硬件设施逐渐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在新形势下,旧有的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学校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成为保持农村教育良好发展势头的必然举措。本文从教育教学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安全治理等方面入手,浅谈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实施方向。
一、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必然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办好一所学校必须有章可依、有规可循,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层与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学校由“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式”管理,保障学校平稳运行。
对新时代农村学校而言,管理制度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随着“全面改薄”“行政村幼儿园建设”“温暖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我省农村学校和幼儿园办学条件出现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年轻化和高学历化的态势,旧有的管理制度和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高学历、高素质和新生代教师队伍。最后,随着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和新时代对农村教育的要求,农村学校管理制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
二、农村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方向
1.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学校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教学管理信息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增添了新的方法与思路。信息化管理可以使教学秩序有效统一,让学校日常活动中的教学管理、排课选课、批改建议等零散事务更加便捷、系统,不仅为学校管理部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还降低了工作的重复性以及错误率。学校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对教学过程及相关流程有效优化、整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的建立,使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井然有序,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便捷的网络管理体系和丰富的教学管理内容,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管理信息化是管理的必然需要,也是服务师生的有效手段,应引起各个学校的高度重视。
2.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人是社会的主体,学校管理制度的建设离不开广大教师。对农村学校而言,近年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农村教师队伍虽然已经不再短缺,但也并不富裕。因此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要建立起人才队伍建设的体系,同时保证农村教师能够在职称、待遇上获得保障,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学校管理者要坚持抓教师的理论学习不放松,确保学习时间、内容、人员三落实。教师要系统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做好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好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学习落实《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使广大教师严于律己,勤奋工作,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与此同时,要切实抓好校本教研工作,推进新课程改革。 校本教研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不断带动广大教师充实和完善自我,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把先进的教学经验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抓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每位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学校安全治理精细化。校园安全制度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是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保证。为此,从“抓学校安全,就是抓学校教育质量;抓学校安全,就是抓学校和谐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意义,认真汲取学校安全教育经验,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建立起一套包括治安、消防、路队、食品安全、疾病防治、集体活动等完整的安全制度与预案。另外,班级还要积极搭建“家校安全信息平台”,成立包括家长在内的相关安全组织机构,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全方位地督促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加强农村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引导工作,少先队一方面要坚持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各中队辅导员教师要定期举办少先队法制讲座,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的安全知识与生存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各中队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周会”等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活动,从侧面用“小品、故事、童谣、游戏”等形式,营造学校安全教育的浓厚氛围,提升小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引导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办好学校安全板报、广播等,宣传国家有关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及安全防护自救知识;在节假日、汛期等特殊时段,发放《安全告知书》,努力做好校园安全工作,加强小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