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节气文化
2020-11-25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陈芹小学许梅兰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陈芹小学 许梅兰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其中凝聚了先人对大自然的感情,以及对农业科学的正确认识,是经过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智慧结晶。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节气文化,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能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语文的独特魅力,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一、以节气作引子,认识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方法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学中来,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优秀传统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的。对很多小学生来说,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过于笼统、宽泛、模糊,难以确定也不好把握。语文学科又恰恰跟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已经融入了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但是仅仅通过书本来进行教学仍然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将节气作为引子,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口头表述、点评交流等方式从习俗、仪式等方面来获得情感认知,进而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一课时,里面的第一句是“春节到,人欢笑”,那么教师可将“冬至”作为引子:同学们,俗话说“冬至大过年”,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家乡是怎么过冬至的吗?此时,有的学生会说吃饺子,有的学生会说吃汤圆……由此可见,通过将节气作为引子,让学生畅谈风俗习惯,能让学生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家和万事兴”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对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顺其自然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以节气为凭借,训练思维能力
就小学生而言,由于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仍然处在比较浅显的层面,因而在观察和分析事物时很容易以表面现象作为切入点,对所学习的知识无法内化,更无法做到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学会解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这也是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节气在时令、气候和物候方面的变化,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体悟传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到了立夏时,此时天气逐渐转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完《小池》这首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的诗之后,可以将此与某位学生的随笔进行比较。该学生的随笔讲述了自己在一次小测中成绩不是很理想,因而感到十分失望,在路过学校的荷塘时,看到荷花生机勃勃的样子,自己便很快振作了起来。在课堂之上,通过这种方式,在思维层面上找到了节气与古诗借景抒情的契合点,那么学生就能将节气与自己的生活感悟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对节气的认识并不是只停留在农事指导上,还会对节气在此时、此景、此事和此情的记载功能上有更新和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以节气为主题,触发写作灵感
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写作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了个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而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则应该是充满了童真的,也是成长过程中十分精彩的一部分,是充满了奇思妙想的。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课程平台的筛选、整合能力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那么教师便可以以节气为写作课的切入点,一方面,是因为其比较稳定,每年都有二十四个节气,那么一年下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节气来开展写作训练;另一方面,它也是当今的热点内容,2016年,我国节气申遗获得成功,但是如果以此作为话题来开展写作会使得内容空大,学生可能会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那么教师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来开展写作。
例如,在讲授二年级上册的《田家四季歌》一课时,教师便可以“节气”为主题来开展写作训练,其中观察日记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例如,在雨水、惊蛰和春分时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家中或者校园内栽种向日葵,经过动手劳作,获得更加深入的体验,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春回大地,植物蓬勃生长的情境,进而更加直观地体会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奥秘,这样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写作知识更加通俗化和生动化,还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同学,感受到友情的宝贵,在后续的写作过程中也可以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观察日记大多写得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真实地、不加矫饰地展现在你教师的眼前,让教师为他们那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而感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节气文化的渗透,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