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2020-11-25兰州成人教育中心
○ 兰州成人教育中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承担着传承知识、塑造生命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属性,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而言,创设实践型培训体系,凸显实践品质,形成实践智慧,塑造实践型教师已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实践取向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涵
1.提升教师的实践品质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教师的实践品质从理论上讲,应包括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如果说实践意识回应的是实践活动的意愿问题,而实践能力则回应的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达到目标的能力问题。从某种程度来看,教师的实践品质,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以及学生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价值取向来看,应着眼于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品质,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关注教师教育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教师在教育培训基础上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深度反思,从而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2.养成和生成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关键。实践智慧是人类的认知范畴,是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情境迅捷而恰当的反应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中小学教师动态性、情境性、内隐性的统一,也是价值理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内在统一。不难看出,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全方位体现,是中小学教师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情境下学会思考和判断,并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取向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应着力于培训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实践工作的规律性把握、敏锐性反应与灵活机智性应对,使中小学教师逐步由一名“会教者”变成为“善教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与锤炼,在反思与锤炼中提升实践效能,这才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倡导实践取向的终极意义与追求。
3.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路径——基于实践,在实践、实训中培训。专业成长源自教师的实践智慧,而实践智慧则来自于教育实践培训。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师培训彰显了现代教育的全新理念,把实践置于教师培训体系的核心地位,倡导在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要基于实践、围绕实践、指向实践,将其贯穿于中小学培训体系的始终,也预示着中小学教育培训模式要由原来的重理论开始转向对实践的关照,由过分强调中小学教师“知道什么”向关注教师“如何做”以及“如何做好”转向,更加突出教育的实践性以及教师知识的建构性与操作性,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升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最终使中小学教师逐步关注实践、重视实践的良好习惯。
二、实践取向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受训主体培训需求的事先调研不足,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契合度不高。需求调研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必要前提,也是确立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课程的依据之一。由于培训需求调研是一项浩大繁杂的工作,受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成本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我国各类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多数并没有事先充分调研与论证,大多未能听取中小学尤其是基层一线教师的声音,对参培教师的主导性培训需求不甚了解,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导致许多参训教师觉得培训对自身专业发展并无多大实际意义,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契合度不高,难以调动起参训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与积极性,造成培训效能低下。
2.以高校教师为主的培训主体,缺乏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深度了解。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培训依托高等院校来实施和完成。高等院校通常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体,高校教师则成为了培训工作的实践者。由于高校与中小学教育职业使命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培训内容很容易体现高校特点而忽视中小学教育本身的特质。由于高校教师缺乏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深度了解,使高等院校的培训内容往往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高大上的培训方案,导致培训内容往往不够“接地气”,使一些中小学教师望而生畏,造成培训主体和参训主体之间的沟通隔阂与障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以高校为依托的培训工作,容易出现培训主体与参训主体的割裂,培训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
3.重理论轻实践的培训倾向,未能精准对接中小学教育实践。良好的培训内容设计关系到培训工作的最终成效。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灌输较多,而对中小学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导致培训内容与教育实践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有学者调查表明,我国现有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等三个方面,而对管理技能、信息技术、科研技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涉猎与培训较少,尤其缺少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多媒体技术以及先进教育方式方法的运用与培训,特别是在一些高校组织的国培和省培项目中,明显存在培训内容与实际教育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未能精准对接中小学教育实践,缺少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实际指导价值。
4.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有限。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方式有课堂授课、案例研讨、教育沙龙、专题讲座等,其中专家课堂授课仍是当前采用的主要培训模式,其他培训模式虽有一定采用,但尚未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流选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培训模式,往往采用专家讲、受训教师听的机械方式,缺少专家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参训教师难以分享彼此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难以引起参训学员情感上的共鸣;也满足不了参训教师个性化的培训需求,使参训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被漠视,对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作用有限。
三、实践取向下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建议
1.深入调研拟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增强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融合度。培训需求是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确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与培训内容的前提。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必须关注基层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求,将其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满足中小学教师对高质量培训的热切期盼。为此,在制订培训方案之前,培训组织部门应先行对参训教师进行一定范围的调研,以确定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先行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各拟参训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培训意向,并将其按照学历、职称、任教学科、教龄等分类汇总整理,统计分析出不同参训教师主导性的培训需求,列出培训需求清单,再由此确定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编排出相应的培训课程,遴选出合适的培训单位与培训专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2.树立“问题解决”的培训理念,凸显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契合教育教学实践的培训内容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实效性的关键。我们认为,应树立“问题解决”型的培训理念,以教育实践为核心取向,关注教师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尽可能选择适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型内容,帮助中小学教师解决现实的教育教学问题,以实现“培有所用”,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同时,为保证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在培训过程中,培训专家应尽可能地对理论性内容重构,以改变传统培训枯燥乏味的缺陷,最好在实用性知识中穿插理论性内容,以避免长时间学习枯燥性知识所造成的注意力分散问题。
3.推动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创新,促进培训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培训方式是培训内容的重要形式,也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依据参训教师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使培训专家与参训教师之间进行直面的交流与“碰撞”,以促进培训成果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从调研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最喜爱的培训方式依次是案例教学(63.47%)、专题沙龙与研讨(52.19%)、参观考察(47.83%)、课堂授课(23.95)以及专家指导下的自学(21.03%),这表明中小学教师对于交互式学习、实践探索型学习更感兴趣,而对单向信息传输类培训方式则较为厌倦。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案例教学、行动研究、专题研讨、学术沙龙、任务驱动等互动性强、形象具体的培训方式,引导参训教师不断反思自身教育行为,在反思中正视自身教育实践中的不足与缺失,使其原有的教育实践得以洗礼和升华。
4.加强培训专家队伍建设,提升培训团队成员实践水平。高质量的培训团队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应加强培训专家队伍建设,推进培训成员构成合理化,着力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队伍。首先,高等院校作为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构,其在中小学教师培训方面的优势仍是无法替代的。为了避免当前高校培训过程中出现“不接地气”的现象,应注重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的摸底调研,同时在培训内容上应注意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相衔接。其次,应积极吸纳一大批中小学一线教学名师加入,形成具有本土特色和贴近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培训指导团队。最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还应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专职培训机构的讲师以及教材的编写者等,使培训专家队伍多元化,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严选培训团队成员,确保团队成员素质优良,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