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几个因素
2020-11-25山丹县农场学校
○ 山丹县农场学校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县城大规模学校”的基本格局。其中,乡村小学五成以上为小规模学校,而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农村小规模学校或成常态。本文基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现状,重点分析了在教育均衡发展的环境中,制约乡村小规模学校实现优质发展的几个不利因素。
一、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现状
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小学逐渐地转变成了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指办学规模不足100人的学校,这些乡村小规模学校处于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边缘地带,作为乡村孩子了解世界的窗口,乡村小规模学校能否办好是教育是否公平最有力的佐证。地方政府采取何种态度、模式,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其命运与我国乡村教育的未来。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均衡发展措施,诸如:不足百人的学校按一百人拨款、联盟发展、帮扶结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农村学生补助等等,但是这些“麻雀学校”真的能实现预期的“小而美、小而好”的发展目标吗?笔者以为实现“小而美”容易,达到“小而好”难。
先说“小而美”容易实现。所谓小而美主要是从硬件建设方面而言的,是指办学基本设施达标甚至可以超标。校容校貌、基础设施建设等达到标准,而这些只需要做好规划、加大投资即可。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出台并实施相关的政策措施,许多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速度和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教师待遇改善、学生资助到位,农村学校已经正在变得越来越美。
再说“小而好”难。所谓“好”主要是从办学质量层面而言的,是指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农村学校尤其是众多的农村“麻雀学校”,要达到教育教学水平高、质量优,还存在着许多困难,而且一些困难有着不可克服性。
二、制约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几个因素
1.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综合素质不高。成因主要是在前十年的学校大撤并以及随后的教师进城招考选调中,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大多向城市流动。老教师职业倦怠严重、理念落后、方法陈旧在所难免;尽管近年来也有补充的少量新教师,但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也绝非一日之功。
2.教师任课科目杂、兼职工作多、内容繁杂。学校虽小,要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就要全体教师分担语数外之外的其他课程,也就是所谓的“全能型”教师,但事实上普通的教师真正“全能”“多能”的又有几何?另外,学校教学之外的许多事务要由教师兼任,如实验室及各种功能室管理、绿化区域管理、种植园管理、卫生区域打扫、食堂食品原材采购、营养餐值餐、值周、路队护送等。任课科目多,兼职工作多、内容繁杂,在客观上就会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教研时间少。
3.学生人数过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虽然受到了老师足够的关注,可能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但孩子失去的可能更多。比如说,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与同龄的孩子相处,从而没有机会发展与人相处的技能;孩子没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激发主动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有研究认为,一个学生的表现与他周围是否有同样水平的学生有关,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周围的学生能够问他想要问的问题,担心他所担心的事情,这样他就不会感到孤独。而当一个班人太少时,找到这样的人的机会就变小了,周围的人都显得比你聪明。这就会影响这类学生的信心,对成长产生负作用。
4.受社会发展和环境因素制约。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步伐,乡村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不断减少,学龄儿童数量必然呈现持续下降态势。麻雀学校生源的不断减少,最终导致的便是越来越小,最终关闭。社会环境较差,农村学校所处的环境大多无法满足学生课后培养和发展特长、课外补习等需求,这也是造成乡村学校生源不断流失的原因之一。
5.受家长观念影响。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于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不断增长,很多家长总认为城区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一定比农村学校高;一些家长也认识到了在农村麻雀学校里不利于孩子竞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孩子增长见识和培养爱好特长;还有部分家长存在攀比心理和盲目跟风转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