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 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2020-11-25○
○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不仅是通过底部攻坚补齐农村教育短板,体现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而且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
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乡村,通过“全面改薄”等教育项目的实施,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这些因素客观上造成了乡村小规模学校生源减少。学校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学生留不住、教师难配备、教学质量上不去,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些困难和问题困扰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也成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就教育的维度看,不外乎办学条件、师资配备、教学质量、学生发展等要素,简言之,一是人、财、物的基本保障,二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两者统一才能破解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局。
首先,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结构性短缺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要稳定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队伍,如,探索实施走教制等,县区政府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立教育园区,教师由园区调配,教学、教研、住宿由园区统一保障,走教教师由校车接送,使小规模学校开足开齐课程;评优选先、职称晋升、国培计划和出外考察学习等指标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建立划片教研制度,鼓励中心学校教师逆向流动到教学点任教,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小规模学校培养“一专多能、留得住、下得去、教得好”的教师,从根本上解决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动力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要体现人文关怀,不断优化小规模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建好食堂和宿舍,为其搭建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通过增加中心校的推力和小规模学校的拉力,激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活力。
其次,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从客观上说,小规模学校的布局很难适应乡村人口流动的不确定性和常住人口出生率的变化频率,但乡村学校布局规划仍然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方面既要充分考虑当地人口分布、交通状况、服务半径和乡村未来发展等因素,有利于学生就近入学,又要提供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需求;另一方面要防止过急过快撤并学校导致出现新的“空心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与此同时,还要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教师、统筹教学等,使小规模学校在农村教育和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次,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供给侧改革。就现实情况看,由于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生源减少,有些学校校舍资源富余,所以改善小规模学校办学不宜推行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办法,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进行必要的校园校舍修缮改造及附属设施建设,保障基本教学和生活需要,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与此同时,要盘活教育资源为教学所用,乡镇学区对于闲置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划转调拨或临时借用,由“走教”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携带使用教具和学具,力争让现有教育资源存量用起来、动起来、活起来,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
最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小规模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所在。乡村小规模学校要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为目标,积极推进特色化建设,实施个性化教育,促进小规模多样化发展。就教学而言,小规模学校客观上会产生复式班,教师通过课程整合、师生互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优化教学过程和内容,为学生创设宽松、灵活的课堂教学氛围;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让学生做一些诸如手工制作、画画、劳动实践、课外阅读、写读书笔记等兴趣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阅读,开展团队式家访,和学生课外做游戏,交流互动,临近学校可以开展互访交流,举办校际间的比赛展演等活动,给小规模学校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乡镇学区应推行“中心校+”的模式,发挥辖区内中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小规模学校薄弱学科建设,引进名校名师课程,通过同步课堂、公开课、在线答疑辅导等方式,促进小规模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县区教育督导室和教研室要对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加强指导,助力小规模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托起美丽乡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