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11-25胡波
胡 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崔桥小学,江苏常州 213100)
引 言
如果从文字理解来看,比较阅读即将阅读文章中的内容与一些实际的其他内容进行联系、对比,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整体的内容分析,以帮助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的内涵,强化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学到更多的阅读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启蒙教育阶段。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巩固基础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向前发展[1]。所以,小学阶段的高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通过切实合理的教学方式,将比较性阅读纳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的基本概念及运用方式
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阅读量上比低年级的学生增加了许多,难度逐渐上升。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法及时理解、及时掌握的句子,因而需要联系到文章的整体结构才能够进行灵活的把握。高年级阶段的语文阅读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了解内容,而是要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与阅读主题相关的知识或是资料,以丰富自身语文文化存储量、开阔视野[2]。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自身的阅读教学方式,以巩固学生基础为主,加强学生对段落及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内容中的字、词、句进行训练,还要对整篇阅读内容的写作方式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进而实现对文章的整体分析。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将一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单一的分析理解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阅读文章中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与其他种类相同的文章进行分析对比,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根据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语文阅读主要的种类,分别为专项内容总结拓展技能、提升学习方法迁移。例如,在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各个文章片段都有着隐性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联系紧密的内容结合起来,通过分析比对,让他们对同一类型的文章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其中的主题结构及写作方式和结构特点。学生在经过单元学习之后,可以通过同类型文章之间的对比,使原有的知识实现从一篇到多篇,同一课文单元,从一种问题,多种问题之间的不断总结,进而实现本质上提升。
二、比较阅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应用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的应用方式是非常灵活的,从教材职能的关系来看,可以是课内及课外内容的对比;从二者位置来看,可以是并列,也可以是普通关系;从内容来看,可以进行全面对比,也可以进行部分内容的对比[3]。例如,可以通过对题材相同但体裁不同的内容进行对比。在同一单元中类似的文章很多,它们虽然题材不一样,但是写作的风格和角度是相同的。学生通过分析对比,能够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在这种比较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侧重点放在题材上,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题材对整体内容的影响。这种具体的感知要远远超过单一的理论内容的讲解。
三、在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在掌握语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比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比较阅读过程中,比较阅读方式运用的难点就在于从不同之中找相似之处,或是在相同之中找到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寻找共同点,或从一些相同的读物中找到不同点。教师在讲解阅读内容时,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与前面的几篇文章进行对比,找到其中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而强化比较阅读能力。
(二)教师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实现由浅入深的教学递进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过程中,尽管比较阅读的方式较为实用,但是这一教学模式对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并不简单,而是需要通过教师阅读方法的引导及对文章内容的合理安排,实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的应用方式
(一)通过单元导读进行整体分析对比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编排都是以单元为主要形式呈现出来的,每一个单元都围绕着一个相应的主题,其中包括导语、课文案例、语文学习园地三大部分。这种专项的题材选择,有助于教师从单元的整体结构进行把握、开展教学活动,即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内容的学习理解,整合教材内容,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明确总体教学目标,认识到对教材内容整体把握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共同分析、整理比对来进行比较阅读。
单元导读的内容虽然只有简短的一句话,但对学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4]。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进行阅读,过于注重形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比较单元导读中的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主题内容、学习要求,还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本单元有一个了解,加强比较分析整合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单元内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的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及学习要求,并将整体单元脉络进行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主题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它们的共同点及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并结合实际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等多种内容,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为语文实践应用活动做好准备工作。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思考,通过分析比对,对整个单元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当学生对整体单元内容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可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对比,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理性的认知。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毛泽东》这一内容时,教师主要讲解了毛泽东的多个形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毛泽东的作品及诗词歌赋,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毛泽东的风采。该单元的诸多内容都是围绕毛泽东这一人物来展开的,而通过分析人物身份变化以后的情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毛泽东的整体形象。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阅读单元导读内容,浏览单元内容。在课堂授课开始之前,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诗和电影故事等,并结合单元资料,感受毛泽东的风采,再对比一些毛泽东的伟大贡献来帮助学生拓展阅读思维、激发阅读欲望,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课堂学习中。
(二)重视比较阅读过程中的教学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应当以内容分析为前提,找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较浅,语文学习习惯还没能养成,因此,教师在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理解,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思想意识的表达,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之后再进行简单的内容概括。对于一些学生难以及时理解、把握的问题,教师应当结合教材重难点进行分析、比对,并加以补充说明,让学生逐渐掌握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语文思维[5]。
例如,在讲解《猫》和《母鸡》两篇文章时,因为这两篇文章都出自老舍,只是其情感表达上具有不同的特色,所以教师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及情感表达上的相同或是不同之处。前者注重通过描写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脾气及可爱姿态;后者则是通过对母鸡,由讨厌到喜欢的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这些内容如果仅靠学生单一的阅读是很难理解的,需要通过教师合理的教学引导来帮助学生深化感知、获得体会。
(三)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合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的方式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方式的束缚,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比对能力[6]。但是,一些教材内容没有好的比较点或是没有相似的比较材料,无法进行直接的比较阅读。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种内容进行选择。无论哪种阅读方式,只要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果,就是有效的。
(四)比较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生存环境、学习方式、认知经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使在比较阅读过程中面对同一个比较点,不同的学生对其也会有不同的见解、看法,接受程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多种角度的分析、对比,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寻找适合学生的可进行对比的阅读材料,不可将两篇内容互不相干的文章强硬式地进行分析、对比。
结 语
通过实际的教学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小学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环节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通过相应的阅读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比较阅读方式能够通过对相同或是不同文章的分析与比对,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而实现语文阅读质量、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