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2020-11-25邹桂芹
邹桂芹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育才实验学校,江苏宿迁 22390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和突破。人们对于教育事业、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业内人士共同探究的话题。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学生的能力能否得到提升、综合素养能否得到培养,都值得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进行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本课题进行研究。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课堂的互动性,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正式开始阅读教学之前都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之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这个过程看起来十分完美,但实际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即当学生的回答稍有错误时,教师就会急于矫正而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这显然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难以掌握任何自主学习的知识,也就无法从中获得成就感及乐趣。久而久之,语文阅读教学就会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主动化地阅读也变成了被动地答题,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的措施,带领学生感知阅读的乐趣,逐渐提升他们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小学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课文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多媒体设备,把小兴安岭的林海美景展现给学生,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领略课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这样一来,阅读教学将会更加便利。除此之外,在教学完本课内容以后,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方式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色进行介绍。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将会得到提升,同时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将会有所发展,可谓是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还曾发现,很多低年级的小学生在遇到情节稍有转折、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就会很快失去阅读的兴趣,精神也很难集中到课堂上,这显然不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及时调整策略,利用好情境创设这一方法,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并且进行角色对话。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能理顺文章的结构、情节的走向。另外,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得到乐趣,与他人的沟通也将会越发顺利,团结合作能力、阅读能力、沟通能力都将会有所提升[1]。
二、指导学生阅读,纠正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2]。有专家曾经指出,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存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没能强化学生对新字词的认知;第二,教师认为阅读就是了解文章,因此对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训练十分简单;第三,学生在阅读时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对大部分小学生来说,都像是走马观花、看完即止,文章中的标志性段落、好词好句、情感升华语句都未能被及时记录下来,因此整体的学习效果并不好。
另外,还有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时至今日仍未能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一味地进行填充和灌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够重视,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显然十分不利。阅读首先指的就是“读”,也就是说,想要做好阅读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读”。教师可以采取以读代讲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品本身的意义。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棉鞋里的阳光》这篇文章时,教师如果开门见山地把课文的主旨、情感等告诉学生,反而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阅读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引导他们理解棉鞋里的阳光的另外一层意思,从而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对深层次含义的探索。实际上,《棉鞋里的阳光》这篇文章所讴歌的正是亲情,这在主人公的言谈举止上、与家人的对话上都有所体现,可以说亲情这个主题贯穿了全文。当然,有部分学生可能不能理解晒棉鞋与亲情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及时地给出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快速地跨越年龄带来的理解障碍,保证他们的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一些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收集本,然后让他们将阅读中遇到的好句子记下来,为后续的写作做好准备。还有一些文章中会提到拟声词,无论是小雨的滴答声还是其他声音,都十分具有音律之美,在阅读时如果能够鼓励学生将这些拟声词作为阅读的重点,就能帮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感,从而确保他们拥有长久的阅读兴趣。需要提到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师自身的阅读技巧也比较有限,一般都是按照标准答案进行讲解,这显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尽可能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而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阅读。
三、拓展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眼界
核心素养指的是多种重要素养的结合体[3]。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尽快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他们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保证他们的阅读量。阅读教学如果仅仅限制在课本上,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一定不理想,只有不断扩展、不断延伸,才能让学生的眼界变得开阔,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并且确保阅读能力的快速提升。但是要让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善的小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显然具有一定的困难。为了解决学生半途而废的问题,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榜样。比如,在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分享自己这一周读了什么书、从中得到哪些收获,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内容各抒己见,并且对课外阅读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得到正向的激励,保证他们阅读的兴趣和长久性。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课外阅读材料必然存在内容参差不齐的问题。教师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指导者,必须在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之前,对该读物进行评估,确保其内容能够轻易地被小学生读懂,否则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赠汪伦》这首诗以后,学生往往会对古诗文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作者、了解古诗词。此时,教师给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显然是最为合适的,这本书中选取的唐诗都是极具代表性的、诗词质量上乘的,因而学生在阅读时不必担心价值观等问题。另外,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记录读书笔记。这样一来,学生对所阅读内容的研究必然会深入一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惯这种精细化阅读策略,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将会十分有帮助。
四、引导积累,提升应用能力
从现阶段来说,中国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经常使用谈话法和讲述法,即直接利用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希望学生能够从中理解,同时他们还会从生字、词汇、段落的顺序入手开展工作,希望学生逐步掌握文章的内容[4]。然而,从具体的教学工作反馈来看,这种讨论法、讲述法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过度地讲述很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混乱,他们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最终只能放弃学习。这种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将难以保证。更重要的是,这种错误的教学手法会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不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初衷。小学语文阅读学习的本质更多的是积累,不断地吸纳作品中的营养,为后续的自主写作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从阅读中习得的理解能力和共情能力,也将会让他们在写作时快速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十分有帮助。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工作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探索语言表达的艺术,鼓励学生积累更多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现双重发展。
除此之外,核心素养并不单单指几种能力的结合,还包括课程之间的整合与融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以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将会有所帮助。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看雪》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简单地给学生渗透一些“科学”这门学科的知识,将雪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等传授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的知识面将会有所拓展。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阅读教学和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很多阅读材料本身的文字都十分优美,更遑论押韵脚的古诗词,其每一个音阶都是押韵的、具有音乐美感的。此时,教师如果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支持,让他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悟进行阅读,并且把音乐之美和阅读之美结合起来,必定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语文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再如,在带领学生学习《要下雨了》这篇文章时,其中提到了下午之前的一些景象,教师可以稍做引导让他们记住这些景象。这样一来,学生如果在实际生活中发现了类似的征兆,就能在下雨之前进行判断。类似的应用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在应用方面做好引导工作,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有所提升。
结 语
核心素养的高低关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推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梳理阅读教学思路,从激发学生兴趣、保障学生应用能力、开阔学生眼界等方面入手,争取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