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读”占鳌头——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2020-11-2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 潘 琳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现状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诗词教学的处理都存在模式相对固定的问题,课堂上先让学生大声朗读一两遍,然后简单讲解诗句意思,之后让学生背诵,学生最终会默写会考试就觉得达到了教学目的。到了初高中,则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至于琅琅的读书声几乎听不到。朗读形式的单一,读的要求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层次感不强,缺少内容理解的层递感等都暴露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不足。
二、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灿烂的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让学生领略古诗的魅力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古诗学习大门的钥匙,将朗读的策略运用于古诗教学中,会使小学语文课堂妙趣横生。而古诗学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读”能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灵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立体形象的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中,去领略那涤荡心灵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思想美。《毛诗序》中也谈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浓时是需要大声表达出来的,那么大声反复朗读自然也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可见,朗读对我们的古诗教学作用匪浅。
三、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既然朗读有如此多的好处,我们更应该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的始终。那么在古诗教学中怎样运用朗读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阶梯式地进行,即下文中提到的“三读法”。
1.初读其音,敲开古诗的大门
这一步的初读任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初步朗读梳理出生疏的字词,再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读准生僻字、难解字、多音字,从而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进而初步感知古诗的目的。古诗教学特别要注意其读音,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读音不同会直接导致意思的不同,读音判断错误,古诗的意思也会相差千里。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是多音字,根据课下注释可知“挑”在这里表示用细长的东西拨弄,明确这个字读“tiǎo”,而不是“tiāo”。解决了这个字,诗中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浮出水面了。这时学生初读的形式就不能拘泥于一种,可以让学生自由读。学生在自由读的基础上,再齐声读,读整齐、读连贯、读出节奏。为后面的熟读其意铺垫蓄势。
2.熟读其意,走进古诗的殿堂
纵观古人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不难发现熟读就是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通过想象去理解作者营造的意境,体会文字传达出来的意思。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帮助他们疏通文义,理解诗句的内涵。在《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笔者通过带领学生不断地反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到诗句所传达出的“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的内涵。
3.美读其情,探寻古诗的共鸣
读准了字音,熟读了诗意,美读其情就是顺理成章的终结。古诗教学最重要的一点是激趣,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美读。所谓美读,就是在读的时候把作者的情感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要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还要与作者心灵相通。叶圣陶也提倡过一种美读法,即:“设身处地的,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古诗最精髓之处是情感的表达,从古至今,人们的情感都是相通的,虽然我们不可能有和诗人一样的经历,但在情感上的共鸣还是可以存在的。如何带领学生走近诗人,使其随诗人悲而悲,喜而喜?这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美读,来深化学生对古诗内涵以及情感的感悟,进而与诗人产生共鸣。如在教授《山行》时,笔者借助秋景图,通过配乐的方式让学生美美地读,让他们体会诗人杜牧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诗人产生共鸣。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学习古诗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让学生领悟中国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朗读贯穿整个古诗教学,利用“三读法”让学生初读、熟读、美读,读其音,读其意,读其情。让琅琅书声回归小学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