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州猫狮的历史嬗变及发展对策

2020-11-25徐奇畅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15期
关键词:宜州舞狮狮子

徐奇畅 河池学院体育学院

一、前言

宜州舞猫狮与中国传统舞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的,距今约有150年多年的历史。相传,在原宜山县辖区内的屏南乡壮族村落,流传着的一种拳法,其动作刚劲有力,灵活多变且多为以实战技巧为主,因其类似传统的中华武术,而且在当地壮族村落流传,在当地,故取名“壮拳”。当地民风强悍,有尚武精神,后来,为了提高当地孩童学习壮拳的兴趣和方便,他们用竹篾编制小狮头,加入大脸(罗汉)、小脸(猴子)面具,模仿“广东狮子”舞狮鼓点、动作和技艺,结合中国传统舞狮的器具和技法,在空旷的室外和简陋的房间里进行嬉戏玩耍,随着这项技艺的不断熟练,围观和喜爱该项技艺的村民越来越多,后来就逐步演变成宜州猫狮舞狮的表演技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或到城里定居、生活,一些掌握舞狮技艺的师傅因年事己高已无法继续参与此项民俗活动,壮族村落也主要剩下老人和留守儿童,年轻舞狮人才已极少,舞猫狮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其次,掌握舞猫狮道具制作的人越来越少,除了一些民间老艺人掌握制作猫狮道具技术外,其余的人基本上没有掌握,年轻人参与学习制作的更少,这些传承技艺将因为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而失传。目前,在宜州的一些乡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年轻人更喜欢参加现代的体育项目,比如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技性更强的运动项目,猫狮的竞技性、观赏性等价值功能不凸显,导致参与宜州猫狮活动的人群不断减少、萎缩,长此以往,在不久的将来,舞猫狮技艺有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宜州猫狮的历史溯源

(一)宜州猫狮产生的文化背景

狮子非产于中国,汉代时从西域来,在古代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唐代著名高僧慧琳在其《一切经音义》中写有:“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晚清学者文廷式的描述则更为详细:“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东汉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作为佛教中王权象征和护法灵兽的狮子崇拜也逐步融入中国文化,佛教的狮相也逐步中国化,与中国传统灵兽麒麟、龙、凤等共同组成了中国文化的图腾家谱。早在三国时期,民间就已经形成了舞狮习俗,其记载最早见于《汉书·乐志》,其中提到“象人”,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魏晋南北朝时期,舞狮是传入的狮子崇拜与中国固有的驱鬼逐疫的傩舞相互影响,结合起来产生了佛傩结合的傩队,民间就开始流行舞狮子,一方面起到驱魔除妖,另一方面又是庆祝丰收和表达喜悦之情。

(二)宜州猫狮产生的现实背景

自鸦片战争发生以后,一些身怀绝技的广东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向西逃往内陆地区,这其中有一位叫作兰茂松的广东人,经今忻城县流浪至今屏南乡,另有一位叫覃文显的人也流浪到屏南乡。兰茂松因饥饿在一农户红薯地捡红薯吃,被农户的两个儿子发现,他们看不起这个外来人,与之打架,败之,农户见状与之交谈,得知其会武功。原来兰茂松乃习武之人,能在妇人舂米时在“对窝棒”下穿梭,轻松自如,毫发无损。屛南乡里民风剽悍,有尚武精神,遂拜他为师,跟他学拳。经后人整理、规范,逐渐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壮拳”。为提高当地孩童学习壮拳的兴趣和方便,人们就在乡间小路上、简陋房间里进行教授“壮拳”和各种灵活表演。覃文显、兰茂松等人用竹篾编制小狮头,加入大脸(罗汉)、小脸(猴子)面具,模仿“广东狮子”舞狮鼓点、动作和技艺,通过创编和不断改进,就逐步形成了宜州猫狮舞狮技艺。

(三)宜州猫狮的流传

屏南壮族村落,自古民风彪悍,具有尚武精神,因此广东人的武术在屏南很受欢迎,经后人整理、规范,逐渐发展成当地有名的“壮拳”。为提高当地孩童学习壮拳的兴趣和方便在民间小路上、简陋房间里灵活表演,广东人覃文显、兰茂松等人用竹篾编制小狮头,加入大脸(罗汉)、小脸(猴子)面具,模仿“广东狮子”舞狮鼓点、动作和技艺,创编了一套适合小孩、包含壮拳拳法的猫狮舞狮技法技艺,让孩子们在娱乐中自然而然地掌握壮拳套路招式。因其娱乐性、观赏性极强,又兼具强身健体、防身御敌的作用,兼具游艺、杂耍的特性,深受当地百姓欢迎,众人纷纷前往拜师学艺,使宜州猫狮舞狮技法技艺逐渐传播开来,并一代一代传承,流传至今。宜州猫狮的舞狮技艺主要分布在屏南乡合寨村一带,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果地屯最具代表性。在洛东镇坡榄村的花滚屯和石别镇三寨村的三寨屯也同样流传,也有着上百年历史。

三、宜州猫狮的表现形式

猫狮是因其表演所用的狮头似狮似猫,二者兼具,服饰因混用猫身狮身颜色与花色而得名。猫狮舞狮技艺是在舞狮的技艺中融入猫的动作和壮拳的拳法套路而演化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个头较小,由一人完成表演。猫狮舞狮技艺大致由鼓法、拳路、舞技三部分组成,鼓法按“金猫洗脸”“猫狮相会”“飞龙过云海”“猫狮捡糠”“桌上空斗”“猫狮抢灯”等相对固定的鼓点指挥猫狮进行场景变换。拳路是舞者在表演过程中按照南派武功中的壮拳套路招式行进。舞技是舞者根据鼓法、拳路的变化进行表演,要求熟背鼓法、牢记拳路、依鼓而动、按路而行。在表演的过程中,舞者将猫的动作和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时而展现醒狮的威猛雄姿,时而展现灵猫的活泼憨态,表演具有游艺、杂耍的特性,有很高的娱乐性、观赏性,也由此创造了一套宜州猫狮舞狮技法技艺。

四、宜州猫狮的主要特征

宜州猫狮对研究壮族民间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强悍、勇敢和智慧。同时,宜州猫狮具有健身娱乐价值,对壮族民间来说,舞猫狮是体育性的健身运动形式,有利于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锻炼,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调节身心、娱乐休闲的健康文体活动。宜州猫狮是融武术、舞蹈、杂技、鼓乐于一体的游艺、杂技类项目,不仅有中国舞狮的一般性特征,如表演性、地方性、集体性、传承变异性等,同时还有自身的一些独特特征。

(一)外形奇特性

狮头似狮似猫,服饰混用猫身和狮身颜色,将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融合起来,既有狮子的雄强威猛,又具有猫的活泼、可爱与敏捷,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形态细腻可人,通过表演者的演绎,将人、猫、狮三者形态相互交融,充分展示猫的灵活、乖巧性和狮子的威武,独特的外形和动作充分展示的猫狮的独特。

(二)强烈的渲染性

在进行猫狮表演舞时,观众闻鼓而聚,望狮而兴,通过人和狮的动作和形态,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猫狮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牵动着观众的情绪,每每在狮子展示高难度动作时,观众都会发出阵阵尖叫声,掌声连连,喝彩声不断,场面蔚为壮观,氛围非常热烈,充分显示出了猫狮表演的热闹场面和强烈的感染力。

(三)浓郁的地方性

宜州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是一座拥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长寿之乡、三元及第冯京之乡,宜州猫狮在这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传承过程没有间断过,具有原生性的文化形态。宜州猫狮表演,完美地展现了当地的壮拳、舞狮套路、鼓法,新奇惊险。其中展示的壮拳,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行拳时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催力,充分展示的当地壮族人的性格和文化特征。

(四)特殊的教育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当地壮乡很村民都外出打工,农村里就剩下了一大批留守儿童。村里的猫狮队就是最吸引孩子们的娱乐项目了,村里就组织起少儿猫狮队进行训练。舞狮训练增强了他们的毅力,融洽的氛围也减少了留守儿童对爱的缺失感受,团队协作的精神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五、宜州猫狮的传承现状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和城镇迁移,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加上受现代竞技体育和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改变的影响,参与宜州猫狮运动的人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了该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困境。

(一)掌握和传承猫狮技艺的人越来越少

宜州猫狮主要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传承,由于青少年都外出打工、上学等原因,村里面留下来大部分是正在村小上学的留守儿童和年迈的老人,留守儿童就成了舞猫狮主要人群,他们的年龄一般以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为主,小的也有五六岁的小孩也在参与舞猫狮活动。一些掌握舞狮技艺的师傅因年事己高,已无法登台展示,教授动作也力不从心,很难充分展示猫狮和壮拳的力度和形态,使猫狮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不断下降,观赏性不足,就很难吸引更多的人喜爱和参与猫狮运动,很多年轻人为维持生计纷纷外出打工,年轻舞狮人才极少,有些只是节假日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已无法真正传承猫狮的绝技。舞猫狮技艺传承面临着失传危机。

(二)掌握猫狮器具制作的人越来越少

宜州猫狮器具比较特殊,制作要求高,狮头既要有“猫”的外形特征,又要有“狮”的神态,狮头上的装饰,要纯手工操作,也要充分体现出“猫”和“狮”的综合特征。狮身材质和花纹设计,也需要结合壮拳动作、狮子形态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对设计和制作工艺要求都较高。现在,掌握舞猫狮道具制作的人越来越少,除了一些民间老艺人掌握制作猫狮道具技术外,其余的人基本上没有掌握,年轻人参与学习制作的更少,这些传承技艺将因为老艺人的相继过世而逐渐失传。

(三)成立的猫狮队伍越来越少

一个猫狮队,除了鼓手、引导和一狮一人外,还包括了“师父”等其他角色,大约需要15人左右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猫狮队。目前,在宜州的一些乡镇,真正成立有猫狮队的村、镇很少,有些队伍都是临时召集人员,简单训练一下,完成任务后又都各自顾各自的事情去了,没有能够开展正常训练,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和水平都无法得到保证,虽然个别村屯组织成立了猫狮队,但传承状况也堪忧。

(四)猫狮项目的边缘化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不断普及,参与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在乡镇和不少村落,都相继建设了比如篮球场、气排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等,这些项目入门简单、参与人数不受太多限制,甚至一两个人就可以参与到运动中去,形式也比较灵活,而且,在重大节庆或者假日,都会组织有比如篮球赛、气排球赛等活动,影响力不断增大。中国传统舞龙舞狮发展迅猛,以其恢宏的场面和气势,特别能烘托节庆气氛,深受人们喜欢。受到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传统舞龙舞狮的挤压,宜州猫狮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逐步被边缘化。

六、宜州猫狮的传承与发展建议

(一)探讨将宜州猫狮作为“村文化室”的品牌文化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借助各方资源,争取更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丰富猫狮项目内涵,改革创新猫狮项目的器具和舞狮技艺,从宜州猫狮的器具外形设计、使用材质、大小、结构方面入手,在保留原有元素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猫”的外形元素,同时,在大小和结构设计方面,分类进行设计生产,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从猫动作的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设计,提升动作创编的新颖性,提高竞技性和观赏性。

(二)探讨宜州猫狮走进“村小学”的体育课堂,走进城区中小学校园

推动宜州猫狮走进村小学体育课堂、走进城区中小学校园、登上地方高校研究平台,与地方文广新体旅局形成共同体。以大型节庆表演等节庆项目为契机,通过融媒体平台发布展演编排视频等方式,收集改进意见,动态改进和修正。

(三)探索与地方高校共建宜州猫狮传承和研究中心

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与地方高校探讨共建研究中心,纳入桂西北少数民族传承中心,对宜州猫狮的文化元素、内涵和技能等进行挖掘整理,形成研究和实践共同推进的传承局面,探索适宜宜州猫狮运动的创新发展路径。

猜你喜欢

宜州舞狮狮子
舞狮献瑞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良好氛围里来自新疆的阿里一家深深地爱上了宜州
迷宫弯弯绕
水下舞狮
舞龙舞狮进校园
宾阳县召开生源地助学贷款及大学新生资助工作会议河池宜州与浙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
狮子鱼
宜州,四牌楼
我是缤果
骄傲的狮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