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体现
2020-11-25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陆佳旭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 陆佳旭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造教育指的是根据教师的指导,小学生能准确掌握、使用和积累语文知识,了解社会文化等,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有关培养和训练孩子创造能力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对小学语文的创造教育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一、解放学生的头脑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利用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比如教学《彩色的梦》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们想要了解什么?通过疑问,激发了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走进课文。通过学习,他们明白了彩色的梦就是作者的想象。由此,我让他们像作者一样,把自己的梦写下来,并与大家分享。孩子们的梦千奇百怪,大家说着、笑着,不亦乐乎。
可见,在枯燥的语文课堂中,不局限于教师的说教,只有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敢于思考,勇于提问,才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解放学生的双手
陶行知先生认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让很多人对孩子保护过度,不让孩子去动手,认为孩子是不可能自己把事情做好的,让他们动手就是浪费时间、是搞破坏。但事实上,只有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使他们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
例如在教学《一封信》时,我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主题是写一封信,但不拘泥于写在纸上,可以是一片树叶,可以是一个纸盒,信的内容也不仅仅是文字,可以是一幅画,也可以是手工作品,只要能表达你的心情,什么都可以。学生非常积极,有的写了一段心里话送给爸妈,有的画了一幅画送给同桌,还有的折纸送给我。我想这次的动手体验,不仅能让他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还能充分解放他们的双手。
三、解放学生的眼睛
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让学生不能局限在书本中,而应该从书本解放出来,去看世界、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在结合书本内容,教会学生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现代技术,比如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双眼探索书本内容。
在《端午粽》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由外到里的观察顺序,我通过展示粽子,引导学生首先观察最外层青青的箬竹叶,再拨开外表看到里面白白的糯米,最后掰开粽子,发现中间还藏着一颗红红的枣。由此,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的方法,学会了有重点、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光学会观察还不够,还得运用到写作中。于是,我又出示了切开的西瓜图片,让学生根据刚刚的步骤进行观察,模仿着文中由外到里的顺序进行描写。这样的训练,解放了孩子的眼睛,教会了他们通过观察也可以学到知识。
四、解放学生的嘴巴
从牙牙学语到出口成章,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不断变化。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主动去问,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千万不能打压他们的兴趣。相反,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说,正确指导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引路人,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表达,从而全面地解放小学生的嘴巴,引导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五、解放学生的空间
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我们应该解放学生的空间,不仅仅是在学校学习,更要在大自然中学习。
我的学校有一片苗圃,划好了区域给每个班级种些花草。我带着孩子们播撒种子,让他们收集养护花草的知识,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乐此不疲地去给花草浇水,还给它们取了有趣的名字。在他们眼里,即使一片叶子,也是富有生命力的伙伴。在教学《找春天》时,我带他们来到苗圃,体验了室外教学的乐趣。我们跟鸟儿赛跑,与蚂蚁玩耍,寻找春天……学习不仅仅是在教室,不要让学生成为笼中小鸟,接触自然,走向社会,这样才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六、解放学生的时间
陶行知先生认为不能“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当今社会,不光大人有压力,孩子的压力也不小。他们平时在学校上课,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仿佛个个都失去了童年,没有自己的时间。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之余,我们应该解放孩子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创新教育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小学教师需要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