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树一帜,让语文教学更精彩——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
2020-11-25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丁亚娟
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丁亚娟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人文性、情感性,更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必备的工具。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朗读能力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培养其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
一、明确朗读目标,加强朗读训练
作为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制定清晰明确的朗读目标,同时依据目标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能逐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教师需要结合文章的特征,以及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在此前提下设计朗读训练过程:(1)第一遍诵读诗歌,对文章内容初步感知,同时利用已经给出的拼音梳理生字词,确保发音准确、语速流利;(2)第二次诵读课文,同时思考文章主要涉及了哪些植物,这些植物是以怎样的方式离开“妈妈”的;(3)第三次品读课文,用朗读的形式再次深入文本,同时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如果这些植物有生命,当它们离开自己的妈妈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表现这些植物的心情?”通过明确的朗读目标,不仅为学生的朗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同时也融入了朗读技巧以及方法,对学生的朗读行为会产生有效的影响。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会得到有力的提升。
在朗读指导层面,教师应该结合儿童诗的教学特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用一种更加符合儿童心理预期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为学生制定清晰明确的朗读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二、依据课文特点,丰富朗读形式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师在开展朗读活动时,同样需要注意文章的题材、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地选取朗读形式。比如,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示范朗读、默读、竞赛读、齐声读等多种方式,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朗读活动才能得到有效推进。
例如,学生学习《坐井观天》一课。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示范朗读,重点让学生听一听如何用语气体现青蛙的目光短浅。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练习,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等学生练习得差不多了,教师再展开小组间的朗读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表现最好。最后,教师可以随机抽调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给予学生表达个性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带给学生很多朗读的快乐。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用单一的形式引领朗读,而是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朗读活动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爱上朗读。
三、促进品读感悟,提升自读能力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开展朗读教学时,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更需要关注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产生的心得感悟以及情感体验。如果只是要求学生读出文章,那么即使学生读千遍百遍,也不可能揣摩出文章的深刻内涵,更不会对文章中蕴藏的情感有所体悟。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文章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生字,让学生读准、读透、读懂,进而产生个性化的体会,从而有效实现朗读教学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文章的重点内容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这座城市在我国的地位,了解天安门代表的政治含义、体会升旗仪式中蕴藏的庄严感,表达了作者心系祖国的情感。依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教师采取了如下的朗读指导策略: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才能凸显文章的主题、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朗读行为,让学生明白为何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朗读。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句描写,非常动人,“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如果用较快的语速无法体现其情感,因此需要降低语速,这样才能引人遐想。而针对原文中的“我多想去看看,多想去看看”这句描写,则需要加重语气朗读,这样才能突出“我”的迫切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将在朗读过程中自行体会、深入鉴赏,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案例中,教师并没有采取常规意义上的朗读模式,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朗读并不意味着随便读一读,而是需要融入情感、带着思考,这样才能发挥朗读效果。
综上所述,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手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一部分教师不注重朗读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朗读存在偏见。如果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朗读活动,必将“读”树一帜,焕发语文课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