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路向及启示
2020-11-25牟玉屏
牟玉屏
(重庆市万州区太龙中心小学 重庆 万州 404100)
所谓阅读,就是通过一定的文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蕴涵的意义,从而有效的提升阅读能力。老师要注意教学的目标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这就需要老师能够根据小学生的需求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探索正确的路向,从中发现以往课堂当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完善课堂做出努力。小学语文的阅读在于让孩子们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一种阅读方式,让阅读的教学不再拘泥于传统,而是要根据探索的方向进行相应的改善。
1.运用合理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也是这样。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课堂,老师要明确学生的需求,改变传统的不足,以提升同学们对于语文阅读的热情。在教学中,老师要注重观察班内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中注重添加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导入时,老师需要在引导时加入生动欢快的语句,让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一定的兴趣。在对于文章的讲解中,老师要能够做到不局限于专业的术语,而是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与生动的教学方式来调动起小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能力。在学习当中,语文老师要尽可能做到让课堂变得多样有趣,语言要亲切,态度要和善,对学生要热情,讲解要贴近生活中常见的情景,这样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
例如,在《赵州桥》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就要能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础进行教学。在课程开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国桥的文化的宣传短片,赵州桥作为我国经典的桥梁建筑,以其持久性和耐用性著称,老师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利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赵州桥的历史,来让学生产生兴趣,实现阅读的提升。
2.提高生活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要想进一步完善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老师就要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问题的思考。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入生活当中常见的场景及事物,让学生产生熟悉感,进而引起学生对于文章的共鸣,提高阅读体验。老师要认清这一特点,在备课时多联系实际生活当中的事例,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充分代入生活中的经验,让自己能够产生熟悉感。与此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情感变化,一定程度上了解本篇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大致理解文章的意义与内涵。老师还要明确的是阅读需要让学生产生自己的思考,不能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式要求小学生进行刻板的阅读,而是要以学生为本,运用生活中的事物,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的学习中,老师就可以利用这篇文章的特性进行讲解。爬山虎是生活当中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植物,他们多生长在墙壁上,而他们能够顺着墙壁“攀爬”的依托,就是他们的脚。在这篇课文预习时,老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课下观察爬山虎的生长特性,尤其要注意他们如何顺着墙壁越长越高。在课上,老师就可以以此进行引入。在这样观察生活提高生活体验中,让学生激起共鸣,从而享受阅读爱上阅读。
3.优化阅读课堂,增加师生互动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课堂体验,老师就要能够根据改革的要求进行完善。在课堂当中,老师要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是依赖于老师的讲解。在备课时,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地位,以优化阅读的课堂为基础,让学生享受课堂。在上课时,老师要给予小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存有疑惑的地方,老师要进行引导,给予解决,让学生享受课堂,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发现阅读的魅力,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让阅读课堂实现更好的优化提升。
总而言之,在当今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想让课堂实现进一步的完善,教师就要能够发现当今的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做出分析,探索阅读课堂实现更好发展的路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能为学生阅读的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上要改变传统,以改革的理念为指导,让阅读课堂变得生动多样,从根本上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发现思考,让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循序渐进的得以提高。与此同时,通过方法的改进与探索的方向,老师也要从中产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阅读课堂实现更好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