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文化底蕴渗透策略探究
2020-11-25张云梅
张云梅
(山东省垦利实验中学 山东 东营 257500)
引言
中国文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精神内涵,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渗透着古代的礼仪习俗和姓氏称谓等,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历史事件及其所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1.通过利用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渗透文化底蕴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一个人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的提高,离不开基本文化常识的积累,在文言文中蕴含着许多古代文学常识,礼俗、爵位和管职、年龄及宗法等等。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言文中出现的文学常识进行拓展和分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同时期文学的样式也不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文学常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例如:可以以教材中某一古代文化、文学常识为切入点,积极拓展该知识点的面,把与之有关的知识作一番串讲,梳理,帮学生理解掌握。我们在讲解《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文章,不查看课下注释,找出其中自己认为所包含的文学常识,并对其意思进行猜想,再与课下注释进行对比。文章中所包含的白丁、案牍等文学常识,先了解其含义,再在学习课内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文学常识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古代字词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词语解释相差甚多,通过不断的积累文学常识,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增加文化底蕴。
2.通过创设交流平台渗透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教育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单单的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是不够的,应适当的拓展学习空间,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底蕴,教师组织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丰富文化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底蕴。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赋予文化内涵,为课堂增添活力,让中华民族文化得以传承。
例如:我们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可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读,互相评价。通过朗读,增进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以朗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然后将文言文改编成一个简短的话剧,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活动的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对文言文进行改编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感受到文言语言的魅力。通过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
3.通过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学习渗透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文化积累,善于拓展课文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及时地进行补充,通过自己的知识去解读那些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了解古代文化,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善于思考,提出问题,学会自己发现文中的重要知识点。对于教师讲过的知识点进行举一反三,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
例如:我们在讲解《核舟记》时“天启壬戌秋日”中的“壬戌”是指天干地支纪年,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古代一种纪年的方法,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中的“更定”是指晚上八点左右,表示时间的词语还有夜半,入定等,学生在阅读其他文言文时,可以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拓展。当老师与学生共同理解文言文中需要的意义时,感受其中隐含的文化,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字词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文言文教学成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不仅要向学生讲解字词,句子的翻译等等,更要注重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善于分类归纳总结,善于发现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文言文的教学难度较大,因此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时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文言文中的情感和内涵。